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受戒也應了解戒法


提問:
受戒前,是否需要先對菩薩戒的內容詳細了解?

簡答:
這是必然的,若只是誦讀戒文,不諳其義,如何能起正行呢?

過去學佛或受戒大多偏向信仰而鮮少注重甚解,或許是因為受教育的機會不多;如今社會大眾的教育水平普遍提升,為了佛法的流傳和大家的向上向善,理應多聞正法以達甚深理解。

其實,菩薩戒不論輕重,無非是行菩薩道者應具備的德行。一般在傳授戒法的戒會中,都會逐一講解,以便受戒者可以隨戒條而觀行。

再說,很多人往往在不了解戒文的意義與精神下,任由旁人胡亂評論其持(戒)與犯(戒)的得失,有者更以業果報應等內容來嚇唬(欲/已)受戒的人。這些弊端的衍生,無非因為對戒法的內容和精神不理解所致。

過去受菩薩戒,多以《梵網經》為藍本,也就是說從該經整理出來的戒法內容,即成《梵網菩薩戒本》。近這幾年來,菩薩戒會大多以《瑜伽菩薩戒》為受戒範本,這是依《瑜伽師地論》的內容而整理的。除此之外,另有《地持菩薩》、《菩薩戒本經》等等的戒本。

不過話說回來,菩薩戒的精神在於「度眾生」,這意味不論戒條多少,或出自那一部經文,只要「誓度一切眾生」的正願存在,即可成為菩薩戒行。換句話說,一個學「十善行*」的人,只要謹記「隨份隨力度化眾生」的正願,並落實於平日的十善行中,即是「十善菩薩」。十善即為該菩薩的戒法,也即是其菩薩正行——以十善法鞭策自己並度化眾生。

共勉之!

*十善行: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或稱十善業道。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