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淨念相續


提問:
《佛法是救世之光》的<放下你的憂苦>文中提到: 「稱念佛菩薩聖號:以清淨心,稱念清淨的聖號,將雜念排擠出去,雜念自會停息下來。」
請問什麼是清淨心?清浄的聖號?心很憂惱怎麼會有清淨心?

簡答:
凡能將貪、瞋、癡的煩惱心,轉化成無貪、無瞋、無癡,即是「清淨心」。或簡單的說,凡不理性或失正念的「有所求心」,都不是「清淨心」。為什麼?

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緣起和合而現起,根本不會一成不變。而我人卻不見這一真實,或不願承認/接受這一真相,此即「愚癡」。不見真實而一味地要求、期待之,即是「貪心」。最後還在「求不得」的情形下,懊惱、憤愾地自責譴他,即是「瞋心」。

由此可見,不論平日待人處事或佛法的學習與修行,只要不慎落入不理性或失正念的「有所求」心行中,就會引生以上的過患,故皆屬於「不清淨心」。若沒有覺察之,即便是佛法中的念佛、拜懺、禪修或做福利事業,都會隨之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煩惱。

文中特別提到「以清淨心念佛菩薩」,旨在提醒大家:單純的念佛菩薩聖號,不讓自己落入「有所求」的心行中。若能如此,方能真正做到「淨念相續」,也比較有可能達成「一心不亂」。

單純的或正念正知的持念聖號,才能還「聖號」一個「清淨」的原貌。為什麼呢?其實「聖號」本無自性,根本沒有染淨可言。只不過,凡夫眾生以「比較心(煩惱的一種)」妄生分別,讓本來清淨的聖號出現了高下、勝劣的差別。

常常聽到似是而非的說法:念XX佛比較好⋯⋯、ZZ菩薩的名號晚上不可以念⋯⋯、XX佛比YY佛的功德大⋯⋯、念佛比念菩薩好⋯⋯等等。這就是把本自清淨的「聖號」,隨凡夫的煩惱心念,為之描繪上不圓滿的色彩。

當知,眾生「心念、根性、喜好」千差萬別,故不應在「殊不殊勝」上妄生分別,而應在「相不相應」上去抉擇。若能為自己找到「相應」的佛菩薩聖號,即為「殊勝」不過了。另外,也應謹記:對自己是殊勝的方法,不盡然會合適於他人,故不應該將自己的所學強制他人仿效之。這一點,在論及禪修法門的抉擇上時,也不例外。

未經訓練的心,與「憂惱」相應並不稀奇——對過去憂惱,如「懊悔」;對未來憂惱,如「焦慮」。學習佛法——如:學「念佛菩薩聖號」,其目的就是要對治這個「憂惱」不安的心念。

找到自己相應的佛菩薩聖號後,應在沒有「憂惱」干擾的平時,就得持續練習。以「認識旅途」來「抵達目的地」為例,對旅途越熟悉,不僅旅途上會越安心,而且也比較容易抵達目的地。

平日的練習(修行)猶如認清自己的心路歷程——一條讓內心回歸平靜的旅途。這麼一來,一旦憂惱生起,自己在幾經迷失於健全的情緒、想法和行為時,還能透過念佛菩薩聖號(或其他相應的修行方法),把自己從憂惱帶向回歸平靜的正途。


因此,走出憂惱,回歸平靜,是一種生活習慣。佛法中例舉的種種修行方法,就是幫助我人養成這一習慣的有效途徑。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