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因慧與果慧


提問:
學佛三要》第九章「慧學概說」<二、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提到:「般若所代表的,是學行中的因慧,而智與菩提等,則是依般若而證悟的果慧。」如何理解這裡的 「因慧」和「果慧」?

簡答:
從個人身心狀態到外在一切現象,佛教皆不離因果法則而論述與看待之。即便是這裡所談,智慧從修學到成就,也必然不離因果關係。

今舉某人成就「無分別智」、體證「三菩提」或「無上菩提」為例以略為說明。如果「智」或「菩提」是該修學者的成果,那麼什麼是構成這成果的「因」呢?

從修學的次第來說,有「三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作為「因」,方能證成「現證慧」為其「果」。「現證慧」在不同的佛教學派或經論中,有不同的描述語詞,如以上的「無分別智」、「三菩提」等等。在這一情況下,「三慧」即屬於「因慧」,而「現證慧」則屬於「果慧」。

再以菩薩修「六度萬行」,成就「無上菩提」為例,六度的修學中以「般若」為主。以般若為引導的菩薩行,在自利利他究竟圓滿之時,即成就「無上菩提」圓成佛道。這樣一來,「般若」即成了「因慧」,而「無上菩提」則屬於「果慧」。


把「智慧」、「般若」、「菩提」等等語詞,用「因」與「果」的方式來說明,除了讓我們知道佛法所說的一切不離因果法則,同時也讓我們有一個明確的修學次第可依循——這才出現:種「因慧」得「果慧」之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