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三寶真實功德——無漏性清淨



提問:
《成佛之道》<歸敬三寶章>中提到:「三寶的真實功德──真實的三寶,是『無漏』的,是不與煩惱雜染相應的,也不為煩惱雜染緣起的。又是『性清淨』的:無漏的有為功德,稱為清淨;無為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應如何理解?

簡答:
本段主要論述「三寶」的「真實功德」,此處說「真實」即意味「非假名的」、「非世俗的」、「是究竟的」、「是圓滿的」,既然是如此也即意味「非概念所能想像」(不可思)且「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不可議)。

然而,佛法為了流傳,不得不假借語言文字而說明之。因此,流傳中的教典一般用「無漏」及「性清淨」來描述「三寶的真實功德」。此二詞的語意,如導師文中所說:

1、無漏:「不與煩惱雜染相應的,也不為煩惱雜染緣起的」,說「無漏」即表示此所生之功德,(一)絕不與煩惱相應,(二)也絕不緣於煩惱而生起。若仍夾雜著絲毫的煩惱,或還能隨煩惱而緣生緣滅,即非「三寶的真實功德」了。

2、性清淨:即「本性清淨」,也可從「自性清淨、本來如此」而做一理解,不論有沒有與煩惱相應,都任持於原本的清淨性質中。

「功德」——「惡盡」曰「功」,「善滿」稱「德」,由善心善行而能顯現功能及福德,即可稱之為「功德」。「真實三寶」所現的功德,不論「有為功德」或「無為功德」都必然是「無漏」、「清淨」的。前者是因「起心動念而有所作為」故稱「有為」,後者乃屬「不假思索造作而本來具足」故稱「無為」。

舉例說明,若說有人因「般若」之「深觀廣行」而最終「照見空性」,其成就之功德是約「有為」的面向而說的。然而,若從涅槃、法性、實相、法界等等的面向而說,般若也好、空性也罷,不論在雜染界或清淨界,都是本性清淨的。如此本自清淨的「無為」功德,不會因煩惱而有所損減,也不會因菩提而有所增長。所以導師文中才說:「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