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佛對阿難說:「莫作是言,純一滿净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這是不是佛為了鼓勵大家「尊敬供養善知識」而作的方便之說。從究竟來説,「親近善知識」應該和「圓滿清净梵行」還有一段差距吧?
簡答:
在《雜阿含》726經,阿難尊者於王舍城夾谷精舍,思考「善知識的重要性」而認為:「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其意為:「親近善知識,那清淨梵行,可說已完成一半了。」
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佛陀後,佛陀卻說:「莫作是言⋯⋯所以者何?純一滿{靜}[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佛陀顯然不贊同阿難尊者的看法,反而主張:「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淨梵行,已經完成。」由此可見,佛陀對「善知識」的重視。
* * * * * *
以上的討論和看法,不僅出現在各部《阿含》,也出現於南傳的Nikāya中。只不過,語詞可能稍微不一樣,如說:
1、《別譯雜阿含》65經:「夫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
2、《增壹阿含》44品10經:「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3、《相應部》45相應2經:「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莊春江譯)
在《雜阿含》1238經及《相應部》3相應18經中,另提到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曾作這樣的思考:「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此法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是惡知識、惡伴黨。」
意思是:「善知識」是現見正法、通達現法、自覺而離諸熾然、證知而不待時節之人。波斯匿王這樣的認知,不僅得到佛陀的認同,而且佛陀也引述與阿難尊者有關善知識之討論,來一再肯定波斯匿王的見解。
* * * * * *
「親近善知識」而能達「清淨梵行的全分」大體上是從佛陀本位或解脫者的本位而說的(但不全然)。閱讀以下各經,或許能更為清楚:
(一)《雜阿含》726經:「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大意:佛是眾生的善知識,為眾生宣示「七覺分(支)法」,令眾生「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二)《雜阿含》1238經:「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
大意:佛常作眾生的善知識,令沈溺於眾苦中的眾生,不待時節的令眾生「離諸熾然、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
(三)《增壹阿含》44品10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
大意:善知識能讓其親近者,增長「信、聞、念、施、慧」,所以稱善知識為「全梵行之人」。
(四)《相應部》45相應2經及3相應18經:「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 ⋯⋯阿難!由於以我為善友,生法的眾生從生脫離;老法的眾生從老脫離;死法的眾生從死脫離;愁悲苦憂惱法的眾生從愁悲苦憂惱脫離。」
大意:修行者若得遇善友,必能被導向八正道的修學。眾生若以佛為善友,最終必能脫離愁悲苦憂惱。
* * * * * *
「善知識」是否只限於佛陀或解脫者呢?綜合以上諸說,個人淺見:凡能引發我們修學七覺知、八正道乃至培養各種善法,並且讓我們逐漸脫離身心諸苦者,皆可視為「善知識、善友」。
約「因中說果」的角度,我個人認同「善知識善友」的出現,確實能成就一個修行人的「梵行全體」。這是耳聞目睹太多無緣結識「善知識善友」的學佛人,有者誤入歧途無法回頭,有者走了不少冤枉路以至身心交瘁的有感而發。
值得留意的是,此處所說的「善知識善友」,並非只是外現出家相之人,更不是自吹自擂(或任人吹捧)神通廣大之徒,也不只是能言善辯、能書能寫、能演能唱的泛泛之輩。而是在你急需善法之時,發揮「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之善知識善友。
* * * * * *
「親近善知識」即能「圓滿清淨梵行」,那麼「如何辨識善知識善友」就不能掉以輕心。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真實的佛法是“以法為師”(依法不依人)」,若真是善知識善友,決不會對修學者說:「只允許聽從其教誨,不可再向他人學習」,不斷地灌輸我們「依人不依法」的思想。
2、「聽法的目的是增加我們內心的輕安法喜」,若真是善知識善友,決不會在其教法中不斷的毀謗批評他人,自我吹捧,徒增我們「對他宗的排斥,而只對自宗的迷戀與依賴」。
3、「修學佛法旨在減除煩惱提升生命品質(以戒為師)」,善知識善友絕不會要我們做違背戒法、有違道德倫常之事,增加我們的身心負擔、焦慮不安等等的情緒與煩惱。
4、「人生的所有苦痛乃根源於執著」,善知識善友的出現是幫助我們破除執著——破我執、破法執,如果我們所親近之人不斷地增加我們對人事物的執著或對他的依賴,理應遠離!
抉擇善知識善友的事項實無法一一詳列,大可從兩大方面來反省思索:
(一)利損:親近該人之後,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利益自他多,還是對自他的道業與品德帶來更多的毀損?
(二)染淨:親近該人之後,身心是越來越清淨和輕安,還是越來越染污和粗重?
總而言之,自己在親近了有關所謂的「善知識善友」之後,不應盲目地追從或依賴,理應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身心行為:會不會越來越毀損和染污?若會,則應好好地為自己的道業而考量:是該調整自己的心態,還是應該遠離?
* * * * * *
末了,誠心祝福大家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識善友,見佛聞法,圓滿福德智慧資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