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成佛之道》第四章「三乘共法」(偈頌: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文中談「無明」處,提到「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一偈,請詳解之。
簡答:
「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一偈,實出自於《攝大乘論》。(詳見《攝大乘論講記》第50~57頁)
關於此偈,《攝大乘論講記》解釋說:「『真義』就是真理,『心』就是悟解真理的無分別智。這無分別智對於諸法的真理,原可『生』起悟解,但有一種法常『常能為障礙』,使它不能生起。這真義心生的障礙者,在三性位的『一切分』中恆共『俱行』。這是什麼法呢?就是恆行『不共無明』啊!」
為什麼被稱為「不共無明」呢?此中「不共」具有何意?
《攝大乘論講記》如此說明:「不共,是說它有一種特殊的功用,因為它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是使諸法真理不能顯現的最大障礙。」冠上「不共」一詞的「無明」,可知不僅是泛泛地指一般的愚昧無知,更重要的是突顯了:「能障礙真理的顯現」以致成了「流轉生死的根本」。
再者,應如何理解「『不共無明』在三性位的『一切分』中恆共『俱行』」?
《攝大乘論講記》如此說明:「有漏位的有情,於『一切時』中,不管他起的是『善、不善、無記心』,都有『我執』現行可得。如凡夫在修布施持戒善行的時候,都要執有自我,說我能布施,我能持戒等。」換言之,凡夫在對境處事的任何時分中,不論所起的是善心、不善心或無記心,因為仍有我執,所以「不共無明」是「恆共俱行」的。
總的來說,本偈頌的引出,說明兩個有關「無明」的重點:
(一)令無分別智心無法生起,而障礙了對真理的體悟;
(二)只要在凡夫位上,善惡無記一切時分中,都有無明伴行。
因此,《成佛之道》說:「『無明』確是對於通達真實義的智慧,起著蒙蔽障礙作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