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第四章三乘共法「無明之所見,愛結之所繫,有識生相續,相續而不已」全偈閱讀完畢,有學員提出以下4 個問題:
(1)第七識是否和第八識一起輪回?
簡答:請建立「心識本一」的認知,意即眾生的「心」就是「心」,造業是那「心」,輪迴也是那「心」,即便是轉凡成聖也還是那「心」。經中或說為「心意識」、或說為「六識」、「八識」乃至「八十九心」都還是一個「心」。今説為種種法數,只是約其不同的功能與現狀而別立種種名稱而已。
(2)十二緣起中的識是否也是五蘊中的識蘊?
簡答:十二緣起中的「識」,如果從「入胎的第一剎那」來說,是「結生識(入胎識)」;若從六根具足後來說,則負責「辨識、識別、認知」的功能。「五蘊」中的「識蘊」由於具備以上所述的功能,視為等同並不為過。
(3)在輪回的時候,識在父精母血結合的時候進入受精卵中。那麽好像具體單個的識是在六道中充滿,隨時待命,比如在地獄道,鬼道,和天道中都有識,在深深的海底魚交合的地方也有識,是這樣嗎?當然我們不會把識看成機械的物質。
簡答:「心識」無相,但我們知道其有種種功能,如:儲存業種、延續生命、(輪迴)結生等等。其中的錯綜複雜非語言文字所能具體描繪。只要涉及「在那裡」,或說「隨時待命」,再怎麼「不視為機械化的物質」的描述等等,都免不了令人誤解和落入無謂的遐想。我們只需建立「眾生未解脫之前,必然會隨業轉生」的正見,至於這個「含藏業種的心識」在哪裡,則應如經中所教「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而正觀之。
(4)惑與業造成了苦,那麽在生命的開始,如果只有業(或者識)從前世帶來的話,那麽最初的惑或者無明從哪裏來的呢?
簡答:學佛要把握「因緣法則」——「此故彼」的因果關係,但絕不花費時間去論就「第一因」。世間哲學或部分宗教都會或擬物或擬人的安立「第一因」,眾說紛紜且互不認同,這是佛教有別於這些學說之處。佛陀主張在這短暫的生命期中,重心理應放在認識:
a、「惑業苦」的存在【果】;
b、「惑業苦」生起的原因【因】;
c、滅「惑業苦」之方法【因】;
d、「惑業苦」滅除之後的現狀【果】。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