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學戒三問(初問)


初問:
《成佛之道》第四章「三乘共法」導師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原則上細說起來幾乎沒什麼人能持完整很好的淨戒,那是否他們無論做什麽「皆」沒有任何功德呢?還是,有一分的淨戒就可能有一分的功德呢?

初答:
「皆」字,也許帶給部分的人不安,是可以理解的。再說,落入語言文字來敘述佛法,實是很難面面俱到的說到每一個人的內心裡去,也免不了有不圓滿處。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當大家認為「幾乎沒什麼人能持完整很好的淨戒」不表示「世間沒有持淨戒之人」。

「一分淨戒得一分功德」是肯定的,如「三乘共法章」中,導師說到:「由於社會關係,生活方式,體力強弱等不同,佛就制訂不同的戒條,如五戒、十戒等,使學者對於身語行為的止惡行善,有所遵循。因此,稱為波羅提木叉,意義為別解脫戒。這是逐條逐條的受持,就能『別別』的得到『解脫』過失。」

持戒,不管是「為了得功德」或「害怕被束縛」,都還是沒有對戒法生起正確的觀念,以下分別引用兩段《成佛之道》中的文字,供大家反覆思考:

「五乘共法章」:
為什麼要持戒?有些不了解持戒的意義,而只是羨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這雖然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從佛說《阿含經》,《法句》,到大乘經,都說明,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願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別人(一切眾生)的心情,經中稱為「自通之法⋯⋯。

「三乘共法章」:
一般聽到戒,就想到戒條,其實這是成文的規制,是因時因地因機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實質。戒的力用,是惡止善行。依佛的本意,決非專從法制規章去約束,而要從內心的淨治得來。煩動惱亂的內心,為非作惡,那就是熱惱憂悔。如心淨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樂,所以戒是清涼義。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