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淨信三寶•戒體護行


提問:
「初增上尸羅,心地淨增上...」偈頌的內文說:「然心地怎能得清淨呢?這就是信,就是歸依。從『深忍』(深切的了解),『樂欲』(懇切的誓願)中,信三寶,信四諦。真能信心現前,就得心地清淨。所以說信是:『心淨為性,......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從此淨信中,發生止惡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說的『戒體』。」煩請詳解。

簡答:
「戒體」,有「止惡行善」的力量,這「戒體」從何而來?

文中明顯點出:「戒的力用,是惡止善行。依佛的本意,決非專從法制規章去約束,而要從內心的淨治得來。」這意味,絕不是「盲守」、「死守」戒條,或「壓制」、「約束」,就能生起戒的力用。

若要避免這「以石壓草」的不堅定力用,就要「從內心的淨治」著手。「淨」是淨化,「治」是「對治」。換言之,與其把「受戒持戒」看作
「壓制」、「約束」,不如視為一個「淨化」、「對治」的學習進程。

也就是說,凡留意到「與煩惱相應的行為表現」出現時,竭盡所能從內心去有效「對治」並「淨化」之。這樣的「淨治」過程,三寶——佛、法、僧——是學佛人的必然工具,或說是學佛人的依歸。怎麼說呢?

身口表現的過失,源自於內心的雜染與作祟。

念佛,不論是「念佛名號」或「念佛功德」,在不斷隨念的過程中,能於心中發生「淨化」和「對治」的效益,以讓「雜染心」得以對治,甚至不現行。

「念法」,粗略的說是「念經、持咒」或「抄經、讀經」,更有力度的「止惡行善」的力量須從「如理思惟或內正思惟」而來。對於常念或常抄的「經論」,若能進一步求勝解,即能發揮由「正見、正思惟」進而產生「正行」——淨治煩惱的力量。

「念僧」一法,更是北傳佛教常用的法門,如誠念「觀音菩薩」或「地藏菩薩」等等菩薩僧的名號。如念佛名號一般,對於自己相應的菩薩,常一心稱念必能發現其「對治亂心、清淨三業」的功效。

由此可知,學佛人的究竟皈依處——佛法僧——絕不僅僅是盲目地要我們「拜」或「求」,而是要我們從實踐中(念佛、念法、念僧)去建立誠摯與堅定的「信心」。這樣的「正信」,如文中所說:是『深忍』(深切的了解),是『樂欲』(懇切的誓願)。

對三寶、對佛陀的教法(四諦緣起等),漸漸地建立「深刻的了解(深忍)」,同時由「深忍」產生對佛法的「好樂(樂欲)」——對三寶生起堅定有力、不易被動搖的堅定心。有此「深忍」與「樂欲」,才真正的生起「正信」;而這「正信」就有著「止惡行善」的強大力道,能「制伏亂心、淨化三業」,所以稱為「戒體」。

因此,皈依三寶後,我們的修學要不離三寶,才能建立正信,引發正行(戒體),方能於生活中常具「止惡行善」之力道,應對人生大小考驗而不畏懼。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