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一)
偈誦「進修於定學,離五欲五蓋」,內文中提到:「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惡作。」應如何理解?
當知這是論師們的方便配對,實而言之,任何修定的法門(非僅限於止息想【安般念】),只要練習和操作妥當,不只可以對治「掉舉惡作」,也能對治其他的煩惱。
提問(二):
「不淨及持息,是名二甘露。」偈誦,內文中提到:六妙門及十六勝行,可否略為說明?
(A)六妙門
立本於「安般念」(呼吸作為修習所緣),天台宗安立「六妙門」。「妙」指涅槃,說「六妙門」意即「入於涅槃之法門有六」,也就是:數、隨、止、觀、還、淨。
《成佛之道》第五章會詳述,加上古今中外有不少先賢倡議此修行法,故不在此詳述。
(B)十六勝行
《瑜伽師地論》卷27提到:「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其中,前四類可永斷見道所斷的煩惱,最後的十六勝行則斷修道所斷的煩惱,因此而譽為數息觀中最為殊勝之十六種觀法。
「十六勝行」之原型可以參見《雜阿含》803經(相應部54相應1經),而此以呼吸作為所緣的十六種修行法,其實與「四念處——身受心法」有關,見於《雜阿含》810經(相應部54相應13經)。
此後,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的論師與論書大都會提到,而稱之為「十六特勝、十六勝行或十六行」。只不過,有關其內容細目、順序及解釋,諸論略有異說。除《瑜伽師地論》卷27外,另有《大毘婆沙論》卷26、《大乘義章》卷16、《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十六特勝門〉等可參考。
安般念是目前極為盛行的修行法門之一,為了不混淆大家的修學,故不在此文中詳述十六行,有興趣者可以按照以上出處自行研究,或有因緣見面時再當面共學相關經論。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