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要馬兒跑卻不給馬兒吃草?

提問~》

我听了师父讲的 《四摄法》里的布施,觉得很好,我一直很想帮我的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买名牌产品,说她没有钱嘛又不是,但就是不喜欢供养三宝,也不喜欢布施。有时候带她去听弘法,又不舍得供养出家人,看到别人供养,内心又会起嗔心,心里就很不舒服,认为出家人不需要用到钱。请问师父要如何才能培养起随喜赞叹供养三宝和布施呢?


回應~》


有施捨的心,是一種健康心態,也是一種良善的行為習慣。但這樣的心態與習慣,不是人人都有,也不見得人人會認同。唯有深入了解社會型態的改變與人的真實需求,佈施供養之舉才會自然形成。(請不要以這篇文章去給不願佈施供養者施加壓力,一切勉強不來。)


社會中默默耕耘、從事教學、創作或文字工作的人,不少都過得非常清貧,有者更是死後才被世人所珍惜;同樣地,在佛教界中,許多致力於靜修、求學、弘法、寫文章、從事翻譯工作的法師們,向來是少有人護持。大家不妨自行留意觀察。


以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做比對:一般人給自己最愛、最尊敬的人打點日常食物的時候,都會精心挑選最安全、對身體最有益的食材。情境若換作是供養法師,不少人〈正信三寶者除外〉是抱著『有買有給就好了』,有者還會選擇廉宜的食品去供養,心裡卻盤算著『換取』法師的祝福和全家大小的幸福平安,還要附帶祝福其事業順利⋯⋯


其實世界各大宗教的宗教師,向來都是備受尊重與擁護的,但是在佛教就有了反差,落入一種刻板印象:似乎越『清寒』就越『有修行』;似乎越『隨緣』就越『有慈悲心』⋯⋯


當然,這裡也不是要大家不理智的盲信、推崇、追捧護持,而是平心靜氣去思考:如何『隨份隨力』護持正在默默地推動著佛教發展的法師們,不論他們是靜修、求學還是弘法。


同樣的,也不要形成另一種極端做法:去買最好的食材和最昂貴的營養補助品,『硬塞』給那位法師⋯⋯事實是:我們覺得最好的,不一定適合對方;又或許,該法師已經有其他信眾護持那些食品或用品了。


該如何做呢?(一)你若真的需要供養該食品或營養補助品,不妨先詢問法師有沒有該用品的需求;(二)法師若不需要,但你還是很想供養,就以與該物品等值的現金價值來供養,讓法師方便挪用在自己的衣食住藥、參學或醫療保險等等方面。[一般不抓持金銀的法師,都有自己的『淨人』代替法師接受和管理錢財,可以問明淨人是誰而交給對方。]


現今社會已經大不如前,法師們真的不需要金錢嗎?以讀書、講課、從事翻譯工作的法師為例:除了平日的衣食住藥(包括醫藥保險),再者就是課業上或法務上用到的軟硬電子產品、網路儲存空間、防毒軟體、佛典期刊閱讀查詢的會員費等等,都是不為大家所知的消費。平日買書自我充實、出席論壇開拓視野或參與課程加強弘法利生的能力,這種種與時並進的素養提升,對佛教整體乃至未來的發展,應該是有益而無害吧?


本文不是在要求大家供養法師,而是希望大家能對供養建立正確的認知:法師們,既然放下社會的求生生活模式,將身心投入在佛教中,不論是求學、弘法、寫文章、從事翻譯工作等等,那麼照顧好他們的身心和生活所需,本來就是學佛弟子們的義務。


誠如這位學員的這一提問:『要如何才能培养随喜赞叹供养三宝和布施呢?』我的回應是:我們不能用舊時代的思惟模式去應對當前的問題(就像祖輩父輩的教子方式,已經不適合用於千禧年後的孩子),唯有深入了解當代社會型態與法師們的真切需求,方能歡喜供養與佈施;即便是無能力或暫不想供養,能「隨喜功德」也是非常健康的心理,千萬不要妄下評論或見人供養而自己心生煩惱。


我堅信這些默默耕耘的法師們,因為生性好靜且不主動,寧可捉襟見肘,也絕不會(也不想或不好意思)開口向大家要供養的。倘若你因為突然想到他們而問候或供養,他們都不會在意你有沒有供養或供養多寡,只會感恩你的護念,讓他們安心辦道。


另外,有人可能會這樣認為:『我護持供養的法師,未來若是犯戒或還俗,那不是白白浪費了嗎?』其實法師們也是凡人,犯錯或在人生道路上轉道,也是平常不過的事情。關鍵是:當你清淨歡喜供養的那一刻,早已經播下福慧種子,也自然會在不同時空因緣下開福慧花、結福慧果,一切是功不唐捐的。


我想沒有人會因為未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老病死,而埋怨惋惜說:『早知道不要對自己的身體這麼好!過去一直以最好最貴的有機食品來照顧這個身體,最後還不是病了、壞了,真是白白浪費啊!』面對最終棄你而去的身體健康,你會這樣想嗎?


最後,請不要為這篇文章或要不要供養而起煩惱,我們每一個學佛人的學習目標是減輕煩惱乃至斷煩惱。如果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太不好受,我在此向你道歉,請把文章放一旁就好。共勉之!


外部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