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問:
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在思惟時即可明白,如何去證?聞、思後,用散心觀時,已瞭然,如何在禪修時深觀而證悟?
簡答共勉:
~》聞思而來的明白與瞭然,力道微弱,尤其在煩惱翻滾之時,就可清楚感知『煩惱力』與『聞思力』——兩者的力道。有時『聞思力』確實戰勝了『煩惱力』,然而,許多人事物境界的考驗中,『聞思力』是不敵『煩惱力』而令人繼續流轉於煩惱之中。
~》聞思之後的『修』,是一種『內化(深觀)』的過程。這種內化過程,是把自己聞思的內容,應用在『禪修所現起的相』和『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境』。一切相與境,都可以用來驗證佛法的真實性與實用性。
~》內化(深觀)聞思而來的教法:
1、設法將聽來、讀來的教理,與修行或生活中的境相『發生連結』。(如常自問:緣起性空與我現在遇到的境相有何關係?/我如何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發現八不中道?)
2、設法用自己的語言去說明聽來、讀來的教理,旨在應用自己所經驗的境相,對該教理『產生共鳴』。(我如何用自己的話語或實例去說明緣起性空/八不中道?)
3、聽來、讀來的教理與自生命產生共鳴之後,進而思索如何『深入和擴展』其應用性。『深入』,可以無窮盡的自利;『擴展』,可以無窮盡的利人。
4、最好『行住坐臥』中,都發現這個聽來、讀來的教理,如果連睡夢中都夢到有善知識給自己說這個教理,或夢到自己應用這個教理⋯⋯而心生歡喜,這已然是非常深層次的內化。
5、最後,還是要繼續的應用該教理,用在修行、利人及一切境相中,一直到若有若無(若存若亡),就像呼吸,即便是你不注意它,它還是『任運而行』。
~》語言文字的佛法,若常從淺而深地『展現(修)』於身口意三業中,就是在『內化』其作用,自然會漸漸體會『小有小悟、大有大悟』的成果。
~》遇『相』,能不著;遇『境』,能不亂。內心的安穩、明照和法喜,是驗收『內化(深觀)教理』這一成果的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