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那一刻,我看見父親的無助

 一、被家暴的童年


許多年前,

我是一個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男孩。

那些年的恐懼、困惑與憤恨,

像一道道暗影,

在成長歲月裡留下了身與心的痕跡。


十五、十六歲那年,

我參與佛學會,

從此接觸到佛學與心理學。

那兩扇門,讓我開始學會觀照痛苦,

也慢慢理解:

「釋懷」不是刻意或努力忘記,

而是不再讓怨恨支配自己。


如今五十歲了,

我感恩——佛法幫助我很多。

它讓怨恨沒有惡化成新的暴力。

只是我也明白,

那些不好的記憶種子依然在,

特別是當父親又欺負母親、

或把生活費拿去賭博時,

那股隱隱的氣,仍會從心底升起。


昨天,

本想在他出院後送他去療養院,

讓專人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也讓年邁的媽媽,

有時間安靜地過自己嚮往的清修生活。

但不出意料,他在車上情緒崩潰,

認為我們這些孩子是在報復他,

覺得他的姐姐、母親、甚至孩子們,

都要拋棄他。

擔心他情緒激動會再次影響心臟,

我們只好妥協,又把他送回家。


回途上,他再次提起往事,

對我曾施加的暴行深感懊悔。

他說,年輕時常被人欺負,

只能回家拿我出氣。

我靜靜地聽著,心裡很平靜。

不追究,也不多說什麼,

畢竟那些早已是陳年往事。

我只希望他能照顧好自己,

不要再把怒氣發洩在母親身上。

但我也知道,

那只是我內心不切實際的「希望」。



二、或許——那是父親的心聲


或許,他也曾想成為一個溫和的父親,

只是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他怎麼溫柔。


或許,他也曾被打罵長大,

在恐懼中學會用強硬掩飾脆弱。

在別人面前受盡屈辱的時候,

他也需要一個

能讓自己「感覺有力量」的地方。

於是,那股無名的氣,

就落在了最無力反抗的家人身上。


或許,每次動手之後,他也後悔。

只是面子太重,說不出「對不起」,

於是選擇沉默、賭博、逃避。

那是一種被困太久的無能。


或許,他在車上崩潰,

並不是因為真的覺得我們報復他,

而是那份「被拋棄、被否定」的恐懼

再次被喚醒。

他一輩子都怕被人瞧不起和拋棄,

只是,他不會表達出來。


如果他能重新來過,

或許他也想學會怎麼去愛,

怎麼讓人親近,而不是害怕。



三、昨日之後


我不知道未來還會發生什麼。

但昨天之後,我更確信:

父親和我,都在同一條苦的河流裡。

他在無明中掙扎,我在覺知中學習放下。


這已然不是懺悔與寬恕的問題,

而是選擇不再讓愧疚感,

佔據無明眾生的心。


昨日之後,

那隱隱的氣,

已經蕩然無存。

留下的,

是對父親深深的憐憫與祝福。


願我與家人,

都能在各自的業緣中學會柔軟,

在輪迴的愛與怨之間,

找到一點清明的光。


願一切舊傷,

終能轉化為力量;

願每一顆心,

都能安然地被理解與被愛。



後記


願所有年邁的父母,

都能擁有一份「諒解的智慧」。

但凡有良知的孩子,

艱難地做出「送您們到療養院」的決定時,

那並不是要拋棄您們,

而是希望有專業的人

能細心照顧您們的生活起居,

讓您們的健康與尊嚴

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那是一份出於愛與不捨的選擇,

希望您們的餘生能過得安穩、自在。🙏


【轉發.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