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佛德諸喻(蓮花喻)


佛德諸喻(蓮花喻)

《雜阿含》101經:

偈頌01
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 

偈頌0203
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捨,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
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

偈頌0405
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一切有為行,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究竟生死際,故名為佛陀。

《增支部》436經:

"I have destroyed those taints by which
I might have been reborn as a deva
or as a gandhabba that travels through the sky;
by which I might have reached the state of a yakkha,
or arrived back at the human stated.
I have dispelled and cut down these taints.''

As a lovely white lotus is not soiled by the water,
I am not soiled by the world: 
therefore, O brahmin, l am a Buddha.

詞彙說明:

1)天(Deva):在六道中,最勝、最樂、最善、最妙之趣名為「天人」。

2)龍(Nāga):形狀像蛇,能呼風喚雨的眾生,有福報但由於瞋或癡而墮龍身。

3)乾闥婆(Gandharva):很會彈琴,是「音樂神」。由於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也稱為「香神」。

4)緊那羅(Kiṁnara):舊譯稱之為「疑神」;新譯稱之為「歌神」,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

5)夜叉(Yakṣa):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類或守護正法的鬼類,由於行動極為迅速,也被稱為「疾行鬼」。

6)無善阿修羅(Asura):喜愛戰鬥、容貌醜陋的眾生,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又被稱為「無善神」。

7)摩睺羅伽(mahoraga):義譯「大蟒神」,蛇頭人身。瞋心重、善諂媚。

8)芬陀利(puṇḍarīka):白蓮花。

白話說經:

《雜阿含》101中的偈頌,是佛陀為了開解豆磨種姓婆羅門之疑而說的,與《增支部》436的內容大致相同。以下按偈頌的編號,白話淺譯之。

偈頌01

「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摩睺羅伽」,或世間的「人」與「非人」等等的眾生,由於還沒有斷除煩惱,也就常因煩惱而造新業,再由這些業而輪轉於六道之中,所以佛回應豆磨婆羅門:「我不是這些你所提的眾生,這些眾生都是由煩惱而生的。 

「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摩睺羅伽」若加上「迦樓羅(Garuḍa)」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天龍八部(八部眾)。其實經中長行有提到「迦樓羅」,但在偈頌中礙於詩體文字的限制,「迦樓羅」被省略了。「迦樓羅」義譯為「金翅鳥」,以吃地龍(鱷魚之類)維生。據傳其體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萬里。

偈頌0203

佛繼續告知豆磨婆羅門:「這些眾生有所漏失(不圓滿)的諸煩惱,我都已捨、已破、已磨滅。就像芬陀利(白蓮花),雖生於水中,卻不曾著於水;同樣地我雖生在世間,也不為世間所影響。」

蓮花從水中生出水面上,不論水是淨是染,都不會沾溼、沾壞了蓮花;佛陀雖出現在這善惡參半的人間,卻不會因為世間的染淨美醜而影響了自己。

偈頌0405

佛陀繼續告知豆磨婆羅門:「雖然多生累劫常因菩薩道的修學而選擇受生於不同的世間,但深知只要在三界中,都只有『純苦』更無『短暫之樂』。因為一切因緣而生的有所作為之行,都在生滅變化中。我是因為『遠離諸垢、不為諸境傾動,也已拔除所有煩惱劍刺,究竟生死邊際』,所以才名為佛陀。」

本經緣起:

《雜阿含》101的記載,佛在拘薩羅遊行弘化的某一天,從迦帝聚落走到墮鳩羅聚落的路途中,在一棵大樹下休息。

當時,有一個豆磨*種姓婆羅門,也在這一條前往墮鳩羅聚落的路上。他無意間發現地上有「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的腳印,心裡盤算著:「人間怎麼有如此的腳印,真要隨著這些足跡而一探此人真面貌。」

然後即隨著佛陀的足跡,而慢慢地向佛陀休息的大樹下挨近。在遠處,就發現有個金光巍巍之身坐在那裡。起初他以為是「天人」,但佛陀告訴他「不是」。他又以為是「龍天」等八部眾,再一一的追問下,佛陀最終以以上的偈頌和譬喻告訴豆磨種姓婆羅門,佛與一般眾生的差別。

註:豆磨,也稱為「香姓」,有可能是建議把佛的遺骨分為八份的婆羅門。事情是如此的:據說佛陀入滅,遺骸舉行火葬之後,諸國國王爭奪佛陀的遺骨(佛舍利)。那時,香姓婆羅門提議將遺骨分為八份,讓八國建塔供養。諸國國王後來採納了他的建議,爭端才被平息。

如理思惟:

佛說:「一切有為行,純苦無暫樂」,乍聽之下似乎及其消極,但卻不然,「諸受皆苦」著實是「世間的真相」。

說到「受」,不是有「苦受」、「樂受」之別嗎?怎麼說「諸受皆苦」呢?

這不妨從「三苦——行苦、壞苦、苦苦」來對一切世間行、生活的各個面向去反思。

(一)平日帶著這個五蘊身心過生活,雖沒有什麼特別快樂事,也沒有什麼特別糟糕事,任憑你如何照顧這身心的吃喝、洗刷、運動等事,它都會隨時間的遷移而變老、變壞,這就是所謂的「行苦」。

(二)在照顧這五蘊身心的過程中,遇到不少的好事、合意事,如:得人稱讚、受人委於重任、獲得財富、遇到佳人等等。不論你怎麼歡喜或想永遠保持那個順境,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沒有永遠的稱讚與肯定、也沒有永恆的名與利、更沒有不散、不離別的關係,一切短暫的快樂都在你不知不覺中變壞,所以稱為「壞苦」。

(三)照顧這五蘊身心已經不容易,假設過程中又給我們添加「身病」或「心病」,晝夜不停的折磨與諸多不便,豈不是苦上加苦的「苦苦」嗎?

平心靜氣想一想與觀察,我們一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還不是周旋在這「三苦」之中嗎?學佛了解「苦的真相」,不是要我們消極的否定世間,而是從「知苦」中,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人事物,同時盡可能不要成為「造成他人受苦」的始作俑者。因為,「身而為人的活在世間」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之事了,怎麼還好讓他人受苦呢?

生活應用:

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如果有機會接近蓮花,除了拍照,你還可以⋯⋯

1)用鼻子聞一聞蓮花的香氣,各色的蓮花有各自獨特的香氣,我特別喜歡白蓮花的清香,你呢?

2)為自己與眾生許個願:出於污泥而不染!我們都生活在這繁雜的世間,四處充滿無數不可知的考驗,希望自己與眾生,能像蓮花一般,沒有在污泥中壞了美麗外相或沾染了一身濁氣。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2 則留言:

  1. 禮敬師父。
    【討論】:
    1)偶爾會看到經典列出天龍八部。從豆磨的疑問,大略可以看出當時天龍八部不是佛敎專有,而是婆羅門思想。這天龍八部中,除了天(天人dewa),其它七個是否是五/六道眾生中的天眾?從豆磨的發問,我猜七個都是天眾,因為豆磨看見佛陀外貌很好。
    2)為什麼佛陀會談及“非人”呢?難道非人的樣貌很好?非人在當時印度的信仰中是六道眾生的餓鬼嗎?
    3)此經典中,我想,它談及了五道眾生(如果把阿修羅歸類為天眾)的天、人、非人。佛陀沒有談及餓鬼、地獄這兩個眾生。
    4)我記得去年旅日,參觀京都三十三間堂,裡頭就有栩栩如生的天龍八部塑像,我才比較了解。
    成意合十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回覆。
      1、此中所說的「天龍八部」指的是「受佛威德所化,而護持佛法的眷屬。」既然已受佛感化的,都可說是「護法神」了。經典記載他們有神通,可以化現莊嚴人身來佛前聽法。所以後人在雕像上或壁畫上,偶爾會將這些「天龍八部」以人身展現。

      2、八部眾種類繁多,也隨著自己的福德而有差別。所以有莊嚴的,也有面目猙獰的;有善良的,也有無惡不作的。說到「非人」,當然可以泛指「不屬於『人』的眾生類」,但「緊那羅」也有譯為「非人」的。

      3、偈頌中,除了「天龍八部」在加上「人、非人」主要是整體說明「這些眾生類中,有些雖然莊嚴,但卻有別於佛,因為他們都仍有煩惱,還在三界中輪迴」。

      分享!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