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267經:
偈頌01:
我非天龍阿修羅,緊那摩睺乾闥婆,
亦非夜叉及以人,我漏已盡斷煩惱。
偈頌02:
我雖調馴如龍象,終不為他所制御,
不為他制斷疑故,斷愛解脫離諸趣。
《增壹阿含》38品3經:
是時,婆羅門問世尊曰: 「汝今是誰?」
世尊告曰: 「有愛者則有受;有受則有愛,因緣合會,然後各各相生如此,如此五苦盛陰無有斷絕時。以知愛已,則知五欲,亦知外六塵、內六入,即知此盛陰之本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世間有五欲,意為第六生,以知內外六,當念盡苦際。」
「是故,當求方便,滅內外六事,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爾時,彼梵志聞佛如是教,思惟翫習,不去心懷,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白話說經:
《別譯雜阿含》267經:
偈頌01:
與《雜阿含》101經的偈頌大致相同,佛陀以偈頌告知煙氏婆羅門:自己並非「天龍等等的八部眾」,也不是「尋常凡人」,反而是所有過失與煩惱斷盡者。
偈頌02:
佛陀繼續說道:「調伏了所有煩惱的自己,雖然猶如被調馴的龍或象,但不會再被世間一切(各類見解或五欲六塵)所制御。由於真相已經弄清楚而不再疑惑,所以不再受控於各類見解或五欲六塵。同樣地,也由此而「斷絕諸愛著」、得「解脫」,也自然不再「輪迴於六趣(六道)」之中。
《增壹阿含》38品3經:
當時,對足跡與佛身滿懷好奇的婆羅門,挨近世尊而問道: 「你是誰啊?」
世尊沒有直接回應婆羅門的提問,反而直接為他開示,說: 「因為『愛著』所以『感受』生起;同樣地,因為『感受』的生起而讓人又陷入『愛著』之中。『受』與『愛』就這樣在因緣合會下,各各相生。也因為如此,輪迴諸趣的『五蘊身心(眾苦)』從此無有斷絕之時。若能了知『愛著』,就能進而認識到『五欲』,也能由此發現『外六塵』與『內六入(六根)』之關係,就這樣而明瞭了『五蘊身心』(生起或輪轉)的本末因緣。」
之後,世尊更說了一偈來重述以上的說法: 「世間有五欲,意為第六生,以知內外六,當念盡苦際。」 (意即:世間的五欲——色聲香味觸,一旦被我人愛著執取,就會如各類影像(法塵)謝落於意根意識任其辨識與執取。由此而認知到有內六根及外六塵的相依相成的關係,若想要擺脫這不斷的輪轉,就應當要把「盡苦際(解脫)」一事念念不忘於心中。)
世尊最後如此叮囑他:「因此,為滅除這內外六事的干擾,修行人要尋求各種方法以對治之。所以,梵志啊!你應當按我所教而如是學。」
就在那時,該婆羅門聽聞佛如此的教法之後,沒有忘失的思惟翫習,就這樣在當下的座上,遠離所有煩惱塵垢,得清淨法眼。
本經緣起:
《別譯雜阿含》267經與《增壹阿含》38品3經都是《雜阿含》101經的同本異譯,同樣記載佛在遊化的路上,途中的休息,一個婆羅門偶見地上的稀有難得的腳印,之後循跡而找到了佛陀。
《雜阿含》101經所記的主人翁是「豆磨種姓婆羅門」,在《別譯雜阿含》267經則記載為「煙氏婆羅門」,而《增壹阿含》38品3經只提到「有一梵志」。「婆羅門」或「梵志」,都是佛陀時代用來稱呼「有志清淨修行之人」。
《增壹阿含》38品3經與其他二經最大差別之處在於:當梵志問佛是誰時,世尊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問,而是直接為他開示「五蘊不斷決(輪迴不斷)的本末因緣」。雖沒有如其他二經的「佛德喻」,但也有非常值得學習與觀照的教理。
如理思惟:
《增壹阿含》38品3經用了「緣起法則」的「愛」與「受」,結合「六塵、六根」,來說明「五蘊身心」的生起與流轉,是值得大家學習與運用於生活當中的。
舉例說明(以下事故,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假設我在一個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之下,不清不楚地簽下一個被説為是提升利益的保險合約。事後越想越不對勁,所以就想方設法聯絡該保險業務員,怎麼知道得到的回覆卻是來自保險公司的官方回應:「行動管制期間不便工作,一切問題請自行上網查詢。」⋯⋯接下來,我的身心狀況會是如何呢?
(a)我期待該保險業務員用言語或用文字簡訊留言,來回應我提出的疑問,因為我實在是不懂得「如何網上自行處理」。【此中有『愛』,需要『六塵』中的『色塵(文字簡訊)』及『聲塵(致電言語回應)』。
(b)在等待回應期間,我努力地運用自己的『眼根』、『身根』、能力、知識與記憶,在網站上及保險公司的網頁上試圖尋求我想要的答案。『耳根』也曾他人聽說過:有保險業務員為了累積自己的業績,常用不當的手段欺騙消費者。【此中涉及『六根』中的『眼』、『耳』與『身』等諸根。】
(c)即便是遠離了電腦、手機或人群,閉上眼睛靜靜地躺在一處,我的意根意識還是不停地轉動著,對之前眼識或耳識留下的法塵不斷盤算著:「怎麼沒有回應」、「什麼都找不到」、「應該是受騙了」或「該如何是好」。【這些或心或腦海中的影像——法塵,必然對五蘊身心構成或隱或顯、或重或輕的影響。】
(d)因為愛著、因為期待,我的色身無法放鬆甚至影響了休息與睡眠;感受上也一直在「苦受(不可意受)」中,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因為整個過程中,免不了充斥著各種疑惑、擔憂等等的負面思緒。【因『愛』生『受』,再因『受』生『愛』,『受』與『愛』的相互關係也因此而不斷翻滾與加劇,煩惱(輪迴)自然不斷絕。】
(e)在這煩惱翻滾之際,我深知問題是必須要弄清楚和解決的,但不能任由自己帶著疲憊的身軀與煩亂的思緒去面對。我必須先提起更高的正念,去正知各種負面思緒對我的影響。此時,我憶起《增壹阿含》38品3經末佛陀對梵志的叮囑:「當求方便,滅內外六事」,所以我先要有方法穩住自己煩亂的心念,以免造出不好的身口意業,影響自他。
(f)我決定用讀誦、抄寫乃至隨文入觀的方法,或抽離、或轉境的方式先擺脫「外-塵境」與「內-法塵」的牽制,試著感受佛在《別譯雜阿含》267經所說的「我雖調馴如龍象,終不為他所制御」的意涵。當前的自己,不論是不是已經被保險業務員欺騙,但為了處理好事情,自己至少先要做到:不被「負面的情緒」、「臆測的想法」及「偏差的行為」所牽制。
唯有擺脫「亂七八糟的受想行」,才有更清明的心力,用時間與耐心把自己的疑惑弄清楚。
生活應用:
是「輪迴」還是「解脫」?
是「牽絆」還是「自由」?
從觀察「愛著」與「感受」著手⋯⋯
(1)若有「不自在感」生起,當知「愛生受、受生愛」在相互影響著,自己此時在愛著什麼?期待什麼?
(2)自己的「前五根」對「五欲——色聲香味觸」,都在哪方面盤旋?
(3)心中或腦海裡,都有哪些揮不去的影像(法塵)?
(4)認清了自己以上的種種身心狀態後,把《增壹阿含》38品3經佛陀對梵志的教法,一字一誠心、一念一清淨的抄寫。
(5)然後,更以以上《別譯雜阿含》267經的二偈頌作為迴向,願眾生與自己都能「擺脫一切牽制得自由解脫」。
(6)最後,帶著平穩的心情,為解決自己的問題,重新出發。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