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與證法的仰信>文中又說:「所以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觀。」請問太虛大師為何這麼說?印度佛教的特質不在禪觀嗎?
簡答:
我只能搓磨和說出個人淺見:太虛大師弘法的著手處立本於「中國佛教」,才出現以上強調中國佛教的說詞。又或許 大師是在特定的時地人因緣,做出以上的說法。不過 導師也在文中進而說到:「其實,不僅中國佛教如此,即印度的宗派也是如此的。」
準確的說,佛教的特質——在於「觀」而不在「止」,在於「慧」而不在「定」。因為「止門/定門」,佛教以外的教派都或深或淺有所涉獵,而「觀/慧」是佛教不共外教之關鍵。
再來,就是對「禪觀」一詞要進一步說明與理解。按照「阿含(北傳」或「NIKĀYA(南傳)」,「禪觀」即指「修觀」—— 單純的以內外粗細的所緣境觀察「無常.苦.空.無我」。
然而,佛法隨著時間的流變和傳承,加上各時代都出現著名的禪師(亦是論師),都會將自己的「禪觀經驗」整理並分享,以便其學眾之學習。
學眾多了,再加上仁王或大長者的護持,該禪師的禪觀(教法)就會漸漸地形成「宗派」。古代中印佛教是如此,即便是當代佛教也不例外。如當前緬甸所流行的南傳禪法,就有馬哈希、帕奧、葛印卡等等不同的禪觀教學。
值得大家謹記的是:禪觀,是禪師的修證經驗,原本同樣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但為了引導學眾修學,才善巧方便的說明。依止修行的學眾若誤以為語言文字的表詮(禪觀的指導)即是真實法的體驗或領悟,這就錯用了「標月指」之功能。
點擊閱讀全文:<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