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拜懺為什麼要跪拜?拜懺的儀軌很繁雜,是否可以簡化?或者自己直接向佛懺悔?
簡答:
「懺悔」別有三類:對首懺、取相懺、無生懺;若加上「責心懺」則有四種。
1. 責心懺:又稱為「心念懺」,知錯了以後,獨自心念口言的懺悔方式,一般用於小過失。
3. 對首懺:面對一個人,把過失說出來,希望在對方的見證下,勇於悔改。所面對之人,可以是自己所傷害的當事人或無關該事的善友/善知識。
4. 取相懺:結合禪修——念佛、拜佛、靜坐——或動或靜的修行法,讓積在心裡不易說出口的過錯或來不及道歉的遺憾,有一個抒發的管道。一般而言,以見「瑞相(好相)」而感受到取相懺的成功。所謂「瑞相」,實是因人而異的或淺或深的宗教體驗,如禪坐中的禪相、念佛後的見佛相好、夢中見吉祥事如蓮花、白象等等。
5. 無生懺:結合佛法的觀慧——無常、空、無我等等教理,來破除內心的執著與錯見。如「真懺悔偈」中所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斯則名為真懺悔。」適用於事過境遷,但自己卻無法釋懷的過失與痛心。
若結合「三學」來看,責心懺和對首懺偏向於「戒學」,取相懺則傾向於「定學」,至於無生懺自然屬於「慧學」。古來祖師所編輯和撰寫的「懺悔法本(懺本)」,實結合以上懺悔的實施方法與理論原則,內容包括懺悔自白文、佛法因果觀及緣起空觀、禮佛經行和禪坐等行門。期望後人在應用的過程中,一方面懺除自身的過錯,一方面薰修戒定慧。
因此,拜懺中的跪拜,實是修行方法,對行動不便者是可以不跪拜的。拜懺的儀軌可繁可簡,若是自修則可以隨自己的時地因緣而簡化至僅僅「禮佛懺悔」。至於寺廟中的懺悔法會,由於是集體共修的活動,自然需要按照懺本有條有理的進行。
無論如何,只要不是盲目的跟從儀式,而是清楚知道懺悔的方法、作用與精神去做,不但會抒發久積於內心的徬徨無助與愧疚不安,而且還能增長自己的福慧令自他更和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