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即真相、究竟、無虛的本質,其探討的範疇不外乎我們的「世間」。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終其一生的研究、實驗與著述,無非想弄清楚「世間的真實」。
2500多年前,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的釋迦太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āttha Gotama)別離至親、放棄王位與國土,也是為了探尋「實相」。經過了多年的參訪、苦修與隱遁生活,最終體證了「實相」而稱為「大覺悟者」——佛陀。
「世間的真實」是何等深奧難懂啊!佛陀當時也略有顧慮,因其所體證的真實是難以用言語文字來表達,一般人如何能理解呢?多番思索以後,還是決定將其所見、所知、所體證隨緣教化。後來教法流傳、僧團成立,佛法隨即流傳至今。
有關「實相」,就「阿含/尼柯耶」的教義來說,無非「緣起」、「無常、(苦)、無我、涅槃」(三法印/四法印)。若就「般若系」的教說,無非「緣起 • 性空」,有時簡稱「空性」(一實相印)。此二說,看似差別,然究其義是統一而不相牴觸的。
「三法印(四法印)」為何與「一實相印」互不牴觸?印順導師在其著作中已有多番說明,這裡只簡述如下:
無常 = 常性不可得
無我 = 我性不可得
涅槃寂靜 = 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一切法無自性)
「阿含/尼柯耶」從三個角度觀察世間,因此以三個面相說世間的實相;「般若系」從「一切不可得」的角度說,所以只說「一實相」。
若從「外相」與「性質(本質)」來看世間的一切——小至微觀、大至宇宙——皆離不開「緣起」與「空性」。換句話說,若從「外相」談世間一切法,一定是「緣起」,絕不會無中生有;若想一探這一切法的「本質」,一定是「空性」——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一切法無自性。
以上皆是從語言文字來轉述佛陀對「實相」的體證,當知「語言文字」與「現實體驗」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語言文字」的理解,雖多少有引領我們向於「實相」的幫助,但由於不是「現觀體證」而來,其力道不足於讓我們應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考驗。
這好比「語言文字上知道老病死」和「現實經驗中經歷老病死」是兩碼事一樣。「體驗」由「修持(練習)」而來,將另文說明。本文主要說明以下三點:
1、當大家大談「實相」或「世間真相」的課題時,學佛人應當知道佛教的主張為何。
2、「實相」對學佛人固然重要,但並不應該視為「神秘經驗」或「神奇現象」而追求之。
3、佛法強調「因緣法則」,唯有自己植下「見實相」的因種,因緣成熟時才會有「證真實」的善果。而認識世間真相,旨在讓我們更有智慧去面對世間一切的無常變遷與聚散得失。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