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如何修證「實相」?

“何謂「實相」”一文中說明了「實相」的內涵,本文將繼續一探「實相」的修證,茲以「般若系」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及「實相般若」的次第來說明。

1. 文字般若:透過反覆讀誦、抄寫、聽講而建立的智慧,類似「聞所成慧」。
2. 觀照般若:把從語言文字而來的智慧,用來觀察世間、自他、內外的大小事物,猶如「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階段。
3. 實相般若:藉由語言文字,配合對世事的觀察,從淺而深的建立「緣起性空」的體證。

修證——從「修持」到「體證」,有著其必然的、漸進的次第。佛法中,雖有些人或教派主張「頓悟」,強調「利根」,貶抑「依循漸近」的修學次第。試想:今日的「利根」,何嘗不是過去「鈍根」時之苦修、轉化而來?當下的「頓悟」,還不是無始以來勤修福智、累積定慧資糧的結果?

先不管自己是哪類根器,也不去擔心能不能頓悟,佛法重視因果——只要用對方法、如實修學,終有明朗、成就的一天。有人一用功,如破竹般的輕鬆,這是因為過去已經積累不少修道上的資糧;有人則如伐木般的費勁——汗流浹背、皮破血流(喻修行上遇到不少障礙),那是因為對修行才剛起步,非常陌生。絕不是「鈍利」或「漸頓」的問題。

即便是「文字般若」的修學,都有其必然的次第——先「唸誦(抄寫)」、後「閱讀、聽講」。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特別喜歡「唸誦(抄寫)」,但就是不喜歡「閱讀」或「聽講」。重視「聽講」(理解法義)的人,或許會替他們擔心、焦慮,百思不解為何他們一直停留在「念誦」的階段。這只能說其因緣未具,也可說其在籌備進入「閱讀和聽講」的資糧,千萬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而弄巧反拙。

同樣的,「觀照般若」也可以按次第來修學,如說由「外色身」而「內心」,或先觀「自身」再觀「一切有情」,或從「周遭小事物」漸而擴大至「世間萬物」等等。以下舉《心經》為例:

許多學佛人在不了解《心經》的意涵下,選擇「唸誦」《心經》作為自己每日的功課,原因也許是因為它的篇幅較短,再來也可能因為「心」字而認為這一部經能讓自心得到紓解。

不排除《心經》有如此的功效,但關鍵在於「唸誦」多時以後,應當透過「閱讀」和「聽講」進而求理解。把握全經要義以後,再從經文中找出自己想要用來練習「觀照」的句子,例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反覆的觀照於自身內外大小事物(色法——物質),尤其越是自己在乎和放不下的事物。觀察的方法掌握了,再進而觀察較細微的心法——「受、想、行、識」。

以上即是從「文字般若(聞思)」到「觀照般若(思修)」的練習,目的即為了向於「實相般若」的體驗。然而很多人在不見成效的階段就已經退心和放棄,原因不外乎:

1、常於「散亂心」中唸誦、閱讀,甚至思惟、觀照。試想:世間一般事務,若沒有專心地長期練習,我們很快就變成陌生甚至忘記,現在何況是想要掌握「諸法實相」?若不是長期不間斷地練習,如何能熟能生巧呢?因此,每一天讓自己靜下來和不定期參與靜修活動是不可或忽的。

2、我們現代人受到當今「急速」的思潮影響,什麼東西都希望快速見到成效,忽略了建立穩固的基礎和安忍於整體過程的重要性,一心只顧及何時見到成果。當「心」都投射/追求在「成果」上時,試問還有多少用心是真正精進於「聞思修」的階段中?

世俗中常說「享受過程」,我想也應該好好地應用在「修學佛法」上,因此務必謹記:心越急,目標會離您越遠。共勉之!

=================================
*《心經》的文句精簡,表面看來似乎理解,但一般上都是依個人主觀意識而錯解。有些人甚至以自己的理解,用《心經》的語句來開他人的玩笑,非常要不得。建議正信學佛人在不解其義之前,多參考祖師大德的注釋,然後反覆思惟、拿捏與取捨於生活和修行上。這裡附上 印順導師講解的《心經》供有志者學習。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0/yinshun00-09.html

圖片來源:The death cat, 1820 by Théodore Gericaul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