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面對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比如一些街頭乞討**(討錢討食)和社會上種種求助(包括一些騙局),剛開始我們會伸手援助,後來這些現象越來越多,我們便麻木了,請問法師,我們如何使慈悲心不退化?
簡答:
這幾年在歐美國家巡迴弘法的旅途上,發現街頭乞討的「難民」(不確定是難民與否)還真不少。此時的「給予」,是援助還是製造更多社會問題?我想是值得正信學佛人深思與反省的。
有些不理解佛教的教理和精神者,甚至會質疑為什麼我們沒有伸出援手;其他宗教者或許對佛教的慈悲略有所聞,而會故意調侃我們為什麼見死不救。
把「錢」給予街頭乞討的,就是慈悲之舉?又或者,這是唯一培養慈悲的方法?個人不認為是明智之舉,但沒有不認同如此做法的在家或出家人。我雖不贊同這樣做,但請見者視情況而決定,比如說確定乞討者年邁、懷孕或帶著年幼的孩子,您見了於心不忍,大可以捐些食物給對方。
佛教所說的「慈悲」,一般不離「智慧」。也即是說,展現慈悲的同時不忘檢視自己當下的所做,是否是以智慧作為引導?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往往很難辨其真偽,也很難以對錯或二分法的應不應該就能論定的。所以,事情現在眼前了,正信學佛人就依當下的時地人因緣而抉擇之。
總之,所表現的身口意三業不離「以智導行•以悲化情(以慈悲化導有情)」。
**備註:手腳健全而不工作者是本文所指涉的對象,不包括街頭藝人在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