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發心

提問:
有人學佛,可能開始與解脫道相應,"勸發菩提心"是否有時間的限制?

簡答:
佛教所肯定的「發心」有三種——增上生心、出離心和菩提心,簡述如下:
一、增上生心: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讓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品質越來越提升,不論是物質或內心層面。
二、出離心:努力斷惡修善與累積福報之際,發現在患得患失的世間總是煩惱不斷,希望能夠透過智慧的建立,從種種迷惑中掙脫出來。
三、菩提心:倘若掌握了掙脫枷鎖的方法,感受到不被煩惱牽纏的自由,自然會想要進一步與身邊的親友分享,希望他們亦能解脫自在。

北傳佛教會把重心放在「發菩提心」上,但如果一個學佛人發覺自己的內心還無能為力、非常怯弱,大可將發心放在「增上生心」或「出離心」上,至少不讓自己墮落。

若自己深深感受到佛法的適化無方,一般上不必他人的勸化,見到苦難淪沈的親友,其「菩提心」都會由衷發起。

相反地,如果該學佛人連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都不知,也沒有方法處理自身不斷生起的煩惱時,任憑您如何勸發、鼓勵,在沒有做好準備功夫下,不僅無法發心也可能因此而對佛法的修學失去信心。用心看一看自己、孩子或學生的修學(佛法或世間法),就會更明白以上說法。

唯可惜的是,我們還來不及聆聽和仔細觀察自己、孩子或學生的內心需求與能力,往往就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識、社會的價值觀或某學派(教內外)的思想,把自己與他人套牢和綑綁,任由該思想觀念「拖」著我們走向——我們不願意去或還沒有準備好要去的目的地。

人,各有因緣。有些人因為宿世因緣及過去的成長背景,而煉就了剛毅、自信與堅定意志,縱使是沒有嘗試過的事情,都願意積極一試。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內心字典」中都沒有「失敗」、「不可能」、「不行」等等否定語詞。

當然,因緣可以創造,但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再不然就是要有善巧方便和有效引導,讓對方在不自覺有大壓力下,漸漸地排除眾難而提升了。

世間一切有為法,包括發心和時間,都是無常不實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決定性,因此不受限定。這是因為在因緣法下,有太多我們無法預測的未知。所以隨順自己或他人的當下因緣,在以上三種發心中精進努力,是當務之急。

只要能抑制好自己那常作怪的邪染心,扎實用功推進,自然會看清楚自己內心的淨化、深化、廣化的轉變,而且會非常地清楚自己在什麼本位就做好該做的事。今生今世的所作所行該放開了,也會毫無疑慮而灑脫的放下並祝福。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