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出離心及菩提心


<信心及其修學>文中提到:一、正常道的修習信心:正信(正信必有正願),聲聞法中是「出離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
  
提問:
修習大乘法發菩提心,是否也需要發出離心? 

簡答:
佛教的修道體系向來有解脫道和菩薩道之別,對初入門建立信心之修學者而言,給予明確的用功著力點是不容忽視的。由於眾生根機不同,也各有修學上的喜好與偏執,一味的教法才出現千差萬別的修學方式。以下就菩薩道的修學而說明之。

雖說出離心也是菩薩的修學內容之一,但對初學者而言,若一開始即強調出離心,這對在五濁惡世備受生離死別等眾苦煎熬的修學者而言,隱遁之心將強於度生之情。

因此,就菩薩「正常道」的修學來說,才以「發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初發心。這是偏重先發「菩提心」的修學方式。

但對信心怯弱者 —— 其對自己乃至自己所處的世間極為缺乏自信,這才別有「方便道」—— 仰賴佛力加持,求生淨土的修學方式。從這一角度看來,這是偏重先發「出離心」的。

約「最初的發心」和「偏重的角度」來說,這才出現:「聲聞法中是出離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或「正常道偏重菩提心,方便道傾向出離心」的敘述法。

然而,透過語言文字傳述的教法,畢竟有其侷限。流傳中的佛法,最終難免被學習者誤解為:「修菩薩道無需發出離心」或「修方便道者只是一味的厭離此土」。殊不知,前者偏重「菩提心」,但不偏廢「出離心」;而後者即便是偏重「出離」此土,但還是不忘救度眾生之大願。

總的來說,佛法的修學有解脫道和菩薩道,而菩薩道中又別有正常道和方便道。每一道都有明確的修道次第、重心及特色,是修學者應花時間與用心去掌握的。這猶如欲抵達某目的地的旅人,先得充分掌握旅途中的各種資訊一樣,才不至於成了迷途羔羊。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