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


提問:
為何說「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

簡答:
菩薩的種種戒法,不論重戒還是輕戒,無非是行菩薩道者應表現的合理德行。以下就重戒及輕戒各舉兩項來略述之:

重戒——嚴重的不合理行為:
1)自讚毀他:若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些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戒本經》第1重戒)
2)吝嗇財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瑜伽菩薩戒》第32輕戒)

輕戒——不合理行為:
1)不敬同法:若菩薩,見上座、有德、應敬、同法者,憍慢、瞋恨,不起恭敬,不讓其座;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若無記心,若忘誤,犯非染污起。(《菩薩戒本經》第3輕戒)
2)輕毀法師: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瑜伽菩薩戒》第32輕戒)

行菩薩道者,本應以利益眾生為主,但卻為了「貪圖利養」,反過來有意無意地「讚嘆自己」並「毀謗他人」,如此不圓滿的德行即成了菩薩的重戒之一。「吝嗇」——有財物而不捨、有智慧而不分享,也是菩薩道上非常要不得的德行,所以才列為較嚴重的不合理行為。

縱使是不為自己的「利養」,但卻不知恭敬有德之人——內心生起「憍慢、瞋恨」、身業上「不恭敬,不讓座」、語業上「有所請問而故意不作答」等等;有時還刻意輕賤、詆毀或嘲笑說法之人,這類損惱有情的作法皆成了菩薩較一般的不合理行為(輕戒)。

「菩提心」,是一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用心。因為有「上求佛道」的心,修學者能以斷惡修善而向上向善修學;由於具「下化眾生」的心,修學者將避免損人損己或損人利己的行為。換句話說,「菩提心」是菩薩展現一切「合理行為」的最為根本。


相反地,喪失「菩提心」,實是這眾多「不合理思想行為」的根源。如果菩薩行者,不再向上向善且盡作損人損己之勾當,怎麼還會有合理的思想行為表現呢?所以才說「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