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若已犯輕戒,會障般若波羅蜜,又當如何懺罪?
事緣:
在《瑜伽菩薩戒》中,「輕毀法師」會障般若波羅蜜⋯⋯。
善知識是滿梵行者,然學人在親近善士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熟稔而失了對法師該有的恭敬,甚至起「凡庸想」,更無法「斷器三過」。
簡答:
正念正知現前的話,學佛人一般會謹記佛陀有關「無常、無我與寂靜」的教誨。然而,凡夫隨著多生累劫深植而來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在失念或煩惱現前時,免不了會忘記自我鞭策而展現不圓滿的德行。
不圓滿的德行必然會造成自他的傷害,一旦覺察,不妨用懺悔法門來消除內心的不安並調整該不圓滿的德行。佛教的懺悔別有「責心」、「對首」、「取相」和「無生」等類別。
「責心」和「對首」較常用於輕戒;而「取相」和「無生」則適用於重戒或無法自我寬恕的情況。關於犯「輕毀法師」一戒者,懺悔的認知和方法,大體如下供參考:
認知:
「輕」視、詆「毀」根源於自己的瞋心和慢心,輕毀的對象不僅僅是法師,也可以是任何階層人士。當知「輕毀心」一旦生起,無非在滋養自己的煩惱。如果對方具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我們很可能會因為「輕毀心」,而障礙了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所以才說「會障般若」。由此可知,「輕毀」能障「般若」並非侷限於佛門中,世俗間一切人事互動都會因為「輕毀心」而形成自他人事障礙。
方法:
一、「對首懺」:直接向當事人懺悔,以期當下得到對方的寬恕,並放開內心的忐忑。然而,世間的人事因緣錯綜複雜,有時候並不方便或不合適向當事人當面懺悔。此時則應找一位清淨、有德之善士或善友,述說自己的過失並決意悔改。所謂「清淨、有德之士」,即:願意傾聽、守密、包容、不會加油添醋增加懺悔者的煩惱之人。
二、「責心懺」:在這忙碌、人際疏遠的新新人類時代,有時候要遇到清淨、有德之士也有其困難。再說,煩惱不應長期累積在身心中,那麼就應該用「責心」的方式來袪除不圓滿的心行。「責心」不一定是嚴厲的自我譴責或自我批判,而可以是溫和的思維、檢討(反思)自己的不圓滿,並以培養善心來改變自己。
操作例子(責心懺):
一旦發現自己又生起輕毀心(或其他不圓滿德行),即簡略的紀錄在修行日記中,然後行一善法(如供僧、護寺、布施貧老、誦經或抄經)來悔過、彌補自己的失念,並以該善行發願回向:一切眾生遠離輕毀心。
反思:
佛教有「一怒瞋心起,燒盡功德林」及「我慢高山,法水難入」的教誨,學佛人在學習、修行的過程中,不應忘卻檢視自己的瞋心和慢心。縱使對方再不圓滿,當知那是其所作業,自有其應承擔的業報。我們毋需用他人的不圓滿,來玷污自己的內心與行為。在能力所及之範圍內,能勸則勸;能力不及則給予祝福,然後遠離,根本不必增添自己的煩惱。
末了,請參閱過去有關「懺悔」的回應:
http://shidaoyi.blogspot.com/search/label/懺悔
知不圓滿 ~》懺悔 ~》改過 ~》放下 ~》向前邁進,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