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四無量——向外諦觀與向內諦觀

<慈悲的體驗>文中提到:「無量即無限量,向外諦觀時,慈悲喜捨,遍緣眾生而沒有限量,一切的一切,名為四無量定。向內諦觀時,眾生的自性不可得,並無自他間的限量性。所以無量三昧,即是緣起相依相成的,無自無他而平等的正觀。」

請問:
「向外諦觀」修得慈悲喜捨四無量定與「向內諦觀」的「所緣」相同嗎?此時也是證得空性嗎?

簡答:
修「四無量——慈悲喜捨」的「所緣」,必然是「有情眾生」,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以上的提問應著重在如何借「有情」修兩種觀察——向外諦觀與向內諦觀,證得空性。

修四無量時,從自己本位開始,進而到敬愛者/憐憫者/隨喜者的身上,再擴大到「中人(不愛不恨的對象)」。之後,再檢視自己有沒有「怨敵(一直無法寬恕的對象)」,有則善巧處理之,無則進而祝福一切有情。

在祝福一切有情的階段,凡「有情感的」、「有呼吸的」、「有形體的」、「在生命中不斷流轉的」、「身心俱足的」,任何一項都可以用來「觀察有情」。

久久觀之,不僅是自己「有情感」、「有呼吸」⋯⋯,我們敬愛的人、中人乃至怨敵,撇開我們、社會、倫理等所賦予的種種名稱與關係,一樣只不過是「有情感的」、「有呼吸的」、「有形體的」、「在生命中不斷流轉的」、「身心俱足的」眾生——「衆緣而生」而已。

此處如此,遍緣十方——四方、四維、上方和下方,從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發現眾生無限量,這是向外諦觀的發現。將無數無量的眾生與內在的自己相比較,同時也發現自他間沒有差別,這是向內諦觀的體悟。

其實,「內」與「外」只不過是方位上的假立,換言之,「向外觀」和「向內觀」都一樣可以發現眾生無限量,而且沒有自他間的差別。

一般以為「向外觀」才會發現眾生無限量,殊不知「向內觀」時,一樣可以發現眾生無限量。怎麼說呢?向內觀時,有時看到聰明的自己,有時看到愛妒忌的自己,有時看到鑽牛角尖的自己⋯⋯活在情緒中的自己、寄望不可知未來的自己、絕望的自己、徬徨的自己、平靜的自己、喜悅的自己等等。這不就如同「向外觀」時,發現無數無量的眾生嗎?

對這些所發現的無數無量的眾生,到底哪一個是真實的自己?會有一個真實的自己嗎?千差萬別,是因為所遇的人事物因緣不一樣。遇到符合自己的想法和作法的因緣時,看到了充滿自信的自己或喜悅的自己。但那是真的自己嗎?遇到不合己意的人事物因緣時,又出現了頹喪的自己、懊惱的自己。不論是自信的、喜悅的、頹喪的或懊惱的自己,一直在隨緣變化——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沒有永恆不變之體,也沒有一個真實可主宰的自己。

由此發現,不僅外在一切眾生乃至內在無數無量的自己,都是相緣現成的,根本找不到單一的獨存體。這樣的發現,向外看身周遭的一切眾生時,所有毀謗的、傷害的、讚歎的或支持的種種人事,無非都在緣生緣滅的變化中,一切自性不可得。空性,就在這無數無量的眾生中,發現眾生自性不可得,且沒有自他的限量性中證得。


後記/叮嚀:「證得空性」的理論說明可完備可簡略,但實際修證還得踏踏實實從自身本位觀照起。自身的貪瞋癡煩惱,是讓我們產生我執與法執的根源,以致我人苦痛輪迴不斷。即便是學佛修行了,若依然沒有留意到自己的煩惱,持咒拜佛靜坐再多也徒勞。因此修四無量或任何法門,還是要好好檢視和反思:過程中是削減還是滋長煩惱?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