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誰會變成「焦芽敗種」?


<自利與利他>文中提到「聲聞人急求自證,了脫生死,等到一斷煩惱,即「與生死作隔礙」,再不能發菩提心──長在生死修菩薩行。雖然大乘經中,進展到還是可以回心向大的結論,然而被痛責為焦芽敗種的,要費多大的方便,才能使他迴向大乘呢?

提問
為何聲聞人被痛責為焦芽敗種?聲聞人有機會回心向大嗎?

簡答:
在回應以上的問題之前,有以下幾點需要先聲明:

(一)教典中流傳著「聲聞(解脫)道」和「菩薩道」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各源流佛教都認可「佛弟子大體有三類」——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賢。此中「緣覺」,是無師自通的,一般出現在無佛、無佛法的世界。換言之,以目前仍有佛法的時代來說,修學佛法的人仍有「聲聞道」和「菩薩道」兩大修學路向可以選擇。

(二)選擇「聲聞道」或「菩薩道」是每個學佛人具有的權利,而且理應彼此尊重,而不應相互比高下勝劣或互相攻擊。


(三)「聲聞道」或「菩薩道」也不能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屬國家、寺廟結構、僧侶的服飾等等外在形象去論定,認為:「此人修『聲聞道』或『菩薩道』」。當知,「道」是修學旅程,選擇怎麼樣的旅程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發心」,而不是從其外在衣著或其出家寺廟所能論定的。發「出離心」者,走「聲聞(解脫)道」;發「菩提心」者,走「菩薩道」。聲聞和菩薩,理應被尊重和讚歎。

(四)「聲聞人」的意義需要釐清。廣泛來說,凡是透過音「聲」文字而聽「聞」學習佛陀的教法的,都是「聲聞人」,這當然包括了發出離心者及發菩提心者。於此,菩薩道的修學者也稱為「聲聞人」。另一方面,「聲聞人」一詞,也用於專指:發「出離心」修「解脫道」者。

(五)本文所說的「聲聞人」,應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之人。因為「常在生死利眾生」文中一開始,就明確的提出本文要討論的對象是「大乘佛教的修學者——菩薩」。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理解:「痛責為焦芽敗種」不是在罵「發出離心修解脫道的聲聞人」,而是嚴責初發心想修「菩薩道」,但卻沒有好好鞏固自己的發心(菩提心),加上對「菩薩道」的修學要領沒有認真把握,以至中途而廢,這才被痛斥為「焦芽敗種」。

至於能不能「回小向大」的討論,其「對象」也決不是「發出離心的解脫道修學者」,這一點是先要弄清楚的。發出離心修解脫道,最終成就四雙八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這是人天歡喜的事,不需要大家(凡夫我輩)費神去擔心或顧慮他們能不能「回小向大」。凡夫我輩應該好好反省和擔心自己的輪迴何時終了,不是嗎?

如果說,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不慎成了「焦芽敗種」,能不能「回小向大」,導師設下「要費多大的方便」、「要修多少劫」的問題讓我們去反思。這猶如發心完成某學位的人,在修學過程中蹉跎歲月、荒廢學業、不務實學習,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順利的取得學位呢?

至於規模龐大的「大乘經」,各有不同的主張,能否「回小向大」完全取決於信受奉行者所依據的經論。學習《妙法蓮華經》者,必然深信可以「回小向大」。

末了,想特別一提:文中雖有「急求己利」、「急證涅槃」等等多少貶抑二乘的語詞。讀者當知:(一)語言文字有其侷限,這是比對描述之下的產物。(二)本文重心旨在叮嚀菩薩道的發心修學者,應當好好在菩薩道的旅程上「堅定信願」、「長養慈悲」及「勝解空性」,以免半途而廢或誤入歧途。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