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重新理解「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義」?


提問:
《學佛三要》九、慧學概說 五、慧之進修 內容提到:「了義與不了義的分野,到底是怎樣的呢?大體說來,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義」為什麼說:「小乘不了義」?小乘是指南傳佛教嗎?

簡答:
「乘」是運輸的工具,說有大小,純粹是基於個人的發心、能力、修證乃至從證岀教後的弘化利生志業而分別之,毋需褒貶高下視之。

發心中——若只想度化自己,這猶如乘坐一條小舟只能渡自己過河,稱之為「小乘」。反之,一心努力打造大船,不僅自己得以過河,還希望親友及其他有情皆能得度,稱此為「大乘」。

能力上——因缺乏善巧、變通,無法全面顧及所有範疇,故稱為「小乘」;反之,則稱為「大乘」。論修證,未能如佛一般的圓滿,且未斷除所有習氣,大可說之為「小」。至於「弘化利生」的心量,隨緣度化與積極發廣大心,免不了又有「小」與「大」的差別。

佛法中,不論發心、修證乃至弘化,理應以佛陀為表率——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證佛所證。若與究竟圓滿的佛陀相比較,自然就會有「小乘不了義,大乘是了義」之說。

只不過,我們目前對「大乘」、「小乘」這兩個語詞的認知,多少是受到過去一些古德著作的影響,帶著貶義的有色眼鏡而看待之。其實,「大舟」、「小船」;「大道」、「小路」;「大車」、「小車」⋯⋯在相對的世間,隨順世間語言文字而存在著、流傳著。當我們逼不得已需要用「大乘」、「小乘」的語詞來敘述時,務必去除貶斥之義。

去除貶抑色彩的「小乘」一詞,自然也不能與「南傳佛教」劃上等號。「南傳」、「北傳」乃是從歷史及地理的角度,敘述佛教的流傳與隨後在該區域發展的用詞。當知,南傳佛教中有發大心的弘化人,而北傳佛教也有不少小乘人。此說一樣不帶褒貶,僅僅從修行人的根性與取向作平實的敘述而已。


目前的您,是小乘或是大乘(學南傳或學北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切切實實地修行(努力管好自己)與弘化(善巧引導他人)。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