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學佛三要第九章「大乘不共慧」中说:「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三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
提問(一):大乘的直入諸法空寂門與聲聞乘證悟法性的區別?
提問(二):我們連無常都觀不起來,如何能直入諸法空寂門?

簡答:

實在的說,「入諸法空寂門」與「證悟法性」並無差別,它們同是說明轉凡入聖的樞紐。流傳於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法,一般主張實相般若是三乘聖者——聲聞、緣覺和菩薩所共證的,唯有「證實相」方有「解脫」可言。

說到體證實相,北傳的《阿含》及南傳的《尼柯耶(Nikāya)》大多主張「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三法印次第悟入」;而「般若系」的經論則以「直入諸法空寂門」為主。如此一來,到底應以「三法印」還是「一法印」習學慧觀、體證實相、成就解脫呢?有者更以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與「一實相印」——空,二者是相互衝突的主張。

然而,「三法印」與「一法印」並無矛盾且有其完整性和統一性,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第十二章<三大理性的統一>就有詳盡的說明。文中提到:「三印中的涅槃寂靜,即是解脫,也即是空。⋯⋯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

內而自身心,外而器世界——一切有為法,因為變化不定所以是「無常」,且由不得我人主宰所以是「無我」。「無常」,說明「常性(不變性)」是不可得的;「無我」,則說明「我性(主宰性)」不可得。在對諸法的觀察下,若能真切地領解「常性」與「我性」的不可得,何嘗不是「空性」的體證呢?

由此可知,「直入空寂門」與「三印的次第證悟」只能說是切入點——觀察法的不同,若正確修習之,二者皆必能讓修行者證悟法性,轉凡入聖。

「觀無常」或「觀空」問題實不在於難易,而是有沒有(一)掌握方法、(二)時時練習。這猶如世間種種工巧或學術,除了少數所謂的「神童」外,絕大多數都是透過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反覆練習,最後方能駕輕就熟的變成個人專業。

喜歡《阿含》或《尼柯耶(Nikāya》者,不妨把「無常」、「無我」的觀念套用在自己的生活議題上;與《般若經》、《金剛經》或《心經》相應的修學者,則應學習將「空性」、「不可得」的思想融入生命。凡是是自己越「看不透」、「捨不得」、「輸不起」和「放不下」的事事物物,就更應該用來作「無常觀」、「無我觀」或「空觀」。這麼一來,法印才能融入生命,佛法方能真正的在生活中發生效用。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