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如何化解冤親債主?


(一)什麼是冤親債主?

「冤親」,來自於有委屈,甚至具仇恨的關係;「債主」,是與欠下人情、虧欠物質有所牽連的關係。由於佛教主張三世因果觀,有「怨」有「債」的關係,不僅會發生在此世今生,也很可能從過去世帶來今生,今生化解不了,還會帶到未來世。

(二)化解需具備什麼條件?

「化『冤』解『債』」,就像一般的「協調糾紛、抵銷債務」那麼的平常。差別就在於,「冤」有多深、「債」有多大,而有了時間、能力的差別。冤深債多,如果自身能力不足,所需時間自然要長,以此類推。總之,自己結下的怨、欠下的債,都是需要自己化解償還,不能假手他人,而此中「誠心誠意」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不同的冤親債主有不同的化解方式。

「冤親債主」大體可分為「無形」與「有形」的二大類,不同的冤親債主有不同的化解方式。

「無形」表示看不到、摸不到,但卻能感覺到其存在的有情眾生,對生活構成困擾,讓人心神不寧。若真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正信的學佛人應透過禮懺、誦經等修行,以修行的功德回向以化解之。一般上,一心常念南傳的「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hassa」或北傳的「三皈依文」並於之後誠心回向,都有化解的功效。當然,若能深入佛法的學習及精進修行,功德更為不可思議。

「有形」意謂著讓你糾結、難受、備受折磨、考驗之人,是活生生的在你眼前或生活周遭的真實人物,也就是「八苦」中的「怨憎會苦」。倘若是自己做錯在先而欠下了人情、事物等怨與債,那只有在不期待對方寬恕的前提下,誠心的努力悔過或盡力彌補。然而,有時錯不竟然在你,而這有形的「冤親債主」不可理諭的情緒勒索、言語誹謗,甚至施暴威脅於你,類似較嚴重的情形,建議除了個人修為,還要尋求專業協助甚至採取法律行動。

因此,不同的冤親債主確實有其不同的化解方式,學佛人應理智評估、看待並處理之。

(四)看為「冤親債主」不如視為「逆境菩薩」!

我個人比較不大喜歡將考驗我們的人看著是「冤親債主」,如果不是那一種非得「尋求專業協助或採取法律行動」的難纏對象,一般都只需將他們視為「逆境菩薩」。他們算是在生活中、生命裡,透過種種逆境來培育我們的耐性甚至造就我們的修行之人。

佛陀的一生中,也免不了這樣的「逆境菩薩」,提婆達多就是這麼一個考驗著且成就著佛陀的真實人物。所以在《法華經》中,佛陀不把提婆達多看著是「冤親債主」反而被視為「善知識」,如經中所述:「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甚至「成等正覺,廣度眾生」。

由此可見,學佛之人在面對他人給你種種考驗之時,與其繼續埋怨其是「冤親債主」,不如靜下心來深入想一想:多生累劫以來早已弄不清楚誰欠了誰,今生不如當成是「逆境菩薩」,將其視為增長自己道業的因緣,不是更好嗎?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