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五種子喻


雜阿含39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取陰俱識;地界者,:四識住;水界者,: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南傳相應部22相應54經:
“If these five kinds of seeds are unbroken, unspoilt, undamaged by wind and sun, fertile, securely planted, and there is earth and water, would these five kinds of seeds come to growth, increase, and expansion?” 

“Yes, venerable sir.” 

“Bhikkhus, the four stations of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seen as like the earth element. Delight and lust should be seen as like the water element. Consciousness together with its nutriment should be seen as like the five kinds of seeds.”

詞彙說明:
1)取蘊具識:指前四蘊(色、受、想、行),再加上第五蘊(識),也就是經中常提到的「五蘊/五取蘊」,本經中以「五種子」而譬喻之。

2)四識住:「住」,意謂「住著、取著、執著」;「識」則具備「了別、分析」的功能,更會因了知之後而產生執著,因而被稱爲「識住」。「四」,指出了四個面向或對象,是「識」最常執著之處——即:色、受、想、行——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本經以「地界」喻之。換言之,因為我們有「色、受、想、行」作為「田野、塹谷或基礎」,「識」因此有了「執著」之處,而執著必能衍生煩惱,「四識住」即因此而成了生長煩惱之「地」。

3)貪喜四取攀緣識住:此詞的關鍵在於「貪喜」,以「水界」喻之。我人因為「貪著、喜好(偏愛)」而如水一般的滋養了「識」的執取、攀緣或住著,而通常執著的對象又不離開「四面向」——色、受、想、行。

內正思惟:
五種子——五蘊——色、受、想、行、識。
地界——前四蘊——色(內:自色身;外:一切身外之物)、受(感受)、想(觀念、認知、想法)、行(思想上的行動、意圖等等)。
水界——與「貪、喜(嗜)」相應的煩惱。
有田「地」、有煩惱「水」的滋養,「種子」能不生長嗎?

生活應用:
1、「色蘊」包括了「內色:自色身;外色:一切身外之人事物」,目前的自己最容易因什麼「色法」而衍生煩惱?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該煩惱?

2、「受蘊」包括了「可意受(樂受)、不可意受(苦受)、捨受(不苦不樂受),怎麼樣的「貪喜」因緣最容易讓自己陷入「不可意受(苦受)」中?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該「不可意受(苦受)」?

3、自己有沒有哪些最為執著的「思想/觀念」(想蘊),常常構成自己和他人的煩惱?

4、在「思想上的行動(意志 volition)」方面,自己常容易生起哪些善思及惡思(行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