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藤綴漸斷喻(談七覺知)


《雜阿含》263經: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

《相應部》22相應101經:

So too, bhikkhus, when a bhikkhu dwells devoted to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no such knowledge occurs to him: ‘So much of my taints has been worn away today, so much yesterday, so much earlier,’ yet when they are worn away, the knowledge occurs to him that they have been worn away. 

Suppose, bhikkhus, there was a seafaring ship bound with rigging that had been worn away in the water for six months. It would be hauled up on dry land during the cold season and its rigging would be further attacked by wind and sun. Inundated by rain from a rain cloud, the rigging would easily collapse and rot away. So too, bhikkhus, when a bhikkhu dwells devoted to development, his fetters easily collapse and rot away.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詞彙說明:

『結、縛、使、纏』都是指『煩惱』,分別說明如下:

1)結:煩惱作為『因』而能『結集』生死,所以稱之為『結』;另外,由於『繫縛』眾生,使眾生不得解脫,也因此稱為『結』。

2)縛:有『綑綁』之義,由於貪等煩惱能『束縛』眾生,令眾生不得自在,故稱為『縛』。

3)使:煩惱『能驅使、能隨逐、能驅役人』,使人不能脫離三界輪迴之苦,所以稱之為『使』。

4)纏:煩惱能『糾纏』人心,使人身心不自在,最終輪迴於生死之牢獄中,所以稱為『纏』。

白話說經:

這猶如,一個精勤依循修行方法、順序修習的比丘,雖然不自知『今日有否斷盡煩惱』,也不自見『明日有否漏盡』。然而該比丘清楚知道必有斷盡煩惱、成就解脫的一天。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有依循修行方法、順序修習。勤修習什麼呢?也就是勤修所謂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譬如:航海的大船停靠在海邊,經過夏日炎照的六個月後,由於風吹日曬,繫住船舶的藤制繩子都會漸漸斷裂。

因此那些精勤修習的比丘們,由於依循修行方法、順序修習,一切結、縛、使、煩惱、纏,都會漸漸斷除並得解脫。

本經緣起:

據《雜阿含》263經之說,佛在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直接為比丘們說法開示。內容主要環繞在:如果在修行上,內心僅一味地追求斷除煩惱、希望心得解脫,在缺乏方便的情形下,一切都是徒勞的。

此中的『方便』其實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本經所列出的『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為說明此意,佛更以三個譬喻——母雞孵蛋喻、斧柄握痕喻及藤綴漸斷喻而說明之。佛陀說法結束後,當時有六十比丘遠離所有煩惱,心得解脫。   

如理思惟:

精勤修習者,只要依循修行方法、順序修習,一切結、縛、使、煩惱、纏,都會漸漸斷除並得解脫,以下約『道品』中的『七覺支』來說明。

『覺』,意謂『菩提智慧』;『支』,具有『部分、成分或方法』的意思。有『七種方法』能助『菩提智慧』的開展,所以稱為『七覺支』——是斷結使、得解脫、趣向菩提的修行項目。

這七種方法,分別是:
1、念覺支
2、擇法覺支
3、精進覺支
4、喜覺支
5、輕安覺支
6、定覺支
7、捨覺支

說到修行得解脫,離不開『定慧等持』、『止觀雙運』的行門上之用功,而『七覺支』正是調整定慧方面的妙方。

(一)正念越強越好

先説『念覺支』,這如同『五根、五力』中的『念』,越強越好!用強而有力的『正念』,把修行定慧的目標認識清楚,並讓心安住於定慧。只要散亂心生起,就以『念覺支』把心拉回到『修定的方法(修行所緣)』上;只要顛倒見生起,同樣以『念覺支』把心拉回到『無常、苦、空、無我』的觀照上。

(二)沈重心之應對

心,有時會顯得沈重無力,如昏沈、無聊之際,『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此時就可以派上用場,簡述如下:

擇法覺支:在心較為沈重時,不妨背誦或憶念『法句經』或經論中的『偈頌』(或一些大師們的『智慧語錄』),透過揀擇和觀察諸法法義,令內心不昏沈乏力。

精進覺支:當心力羸弱之時,我們更需要勇猛精勤,如起身跑香、經行或拜佛。以『動(精進)』的修法,破除慵懶無力的懈怠放逸心。

喜覺支:當心無力時,憶念令心歡喜的善行善法,把心力重新建立起來。比如說,有些人唱佛經中的偈頌能令內心歡喜有力,有些人則因抄寫經文而內心歡喜,也有人因轉修慈悲觀而心力倍增等等,一切因人而異。

(三)浮動心之應對

相反地,心,有時會顯得過於浮動,如高昂、過度歡喜之際,『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此時就可以派上用場,簡述如下:

輕安覺支:在心較為浮動時,就不適合背誦或憶念句子繁多的經文、偈頌或語錄,也不適合做觀想以免變成各式各樣的胡思亂想。此時的修行方法,以簡單的佛號或呼吸最為適宜,讓浮動的心轉為輕安。

定覺支:當心力高昂之時,跑香、經行或拜佛等等『動(精進)』的修法就不大適合了,靜坐是最理想的修行方法。若真要經行,就以『慢步經行』為主,越慢越理想;拜佛也一樣,應轉為『慢動作拜佛』。總之,以『慢』、『靜』的修法,化『浮動』為『安定』。

捨覺支:當心過度歡喜時,一心念『捨離』,讓這躁動的心漸漸地回歸平穩與寧靜。操作之時,可以配合一吸一呼。吸氣時,觀想平靜進入身心;呼氣時,釋放浮動出於身外,一直到內心重歸平穩安定。

簡而言之,『念覺支』幫助我們清楚鎖定以『定慧』作為修行的目標;『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能激勵『昏沈乏力』的心;至於『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則能平衡『浮動高昂』的心。在《雜阿含》706經更提到:『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由此可見,『七覺支』是喻為開智慧、證涅槃的關鍵明燈與眼目。

生活應用:

我們並不知何時才能斷結使、得解脫、趣向菩提,但當下的內心狀態是我們多少可以把握與調整的。為了不讓『昏沈乏力』或『浮動高昂』的內心狀態影響我們的修行,不妨時時檢視:

1)當內心『昏沈乏力』的狀態出現,影響我的靜修時,我有哪些方法(至少三種)可以把心力與精神重新提起?

2)當內心『浮動高昂』的狀態出現,影響我的靜修時,我有哪些方法(至少三種)可以把心回歸到平穩安定中?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