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闇處然燈喻


《雜阿含》280經:

如:士夫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世尊亦復如是,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

白話說經:

這有如一個人,在溺水險些喪命之際,得到深諳水性者的救度;也猶如一個不得其門而入者,遇到為他開啟大門之人;也好像一個迷失了方向正驚恐萬分的人,碰到了一個指路人;更如自己正處在黑暗處又冷又怕之時,有人提燈走過來。世尊就有如那救度者、開門人、指路者與提燈人,不自傲的稱譽自己,也不輕蔑的詆毀他人,只把『世間的真相——無常、苦、空、無我』如實而說⋯⋯。」

本經緣起:

話說有一次世尊雲遊弘法到了拘薩羅國的頻頭城,暫時留宿於北申恕林中。當時,城裡的婆羅門與長者們知道世尊在北申恕林,都紛紛出了城到林中聆聽佛陀的教法。佛陀對來聽法的大眾說:『不論是佛教或非佛教的修行人,只要是沒有遠離貪欲、沒有遠離渴愛、沒有遠離不合理的期待,加上內心不寂靜,常做非法行(惡行),言行舉止粗鄙,這些詐似修行之人,都是不值得恭敬、尊重、禮事、供養的。』當世尊結束說法之時,在場的修行人、婆羅門和長者們都紛紛讚歎佛陀平等不袒護任何一方的言論,且說出了本經中以上的四喻來讚歎佛陀。

如理思惟:

佛陀的教法,除了『理解』也重於『實踐』,在解行並重的情形下,赤裸裸地要我們剝除貪婪——不論是對『世間五欲』的追求還是對『修行成果』的期待。

因為,貪愛不除,障礙就會出現在生活或修行的跟前。佛陀的教法,就無法發揮『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的殊勝妙用。所以,學佛人應當謹記:不是佛法幫不到自己,而往往是自己的煩惱——貪瞋慢疑等等,障礙了自己體驗佛法的勝妙功德。

另外,學習佛法目的在於淨化與昇華自己,而不是用佛法來自讚毀他。當知,我們偉大的老師——佛陀,都不會『自譽、毀他』,聲稱自己是佛陀的弟子之眾學佛人,怎麼可以罔顧老師之教,越學越自傲、越學越排他呢?

生活應用:

在學佛的路上,不時反思:

1)自己有否越學越沈溺於煩惱海中?若無,有沒有盡一己之力讓『溺者能救』?

2)自己有否越學越固步自封於自己的執著中?若無,有沒有盡一己之力讓『閉者能開』?

3)自己有否越學越迷失,甚至弄不清楚學佛的根本意趣?若無,有沒有盡一己之力為『迷者示路』?

4)自己有否越學越覺得前路一片黑暗,內心憂慮萬分?若無,有沒有盡一己之力在『闇處然燈』?

在這佛曆2564年的衛塞節裡,除了感念佛陀的悲智情懷,也願普天下一切眾生『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