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指路喻


《雜阿含》271經:

低舍!今當說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 
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捨左從右前行,復有坑澗、渠流,復當捨左從右;復有叢林,復當捨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相應部》22相應84經:

“Suppose, Tissa, there were two men: one unskilled in the path, the other skilled in the path. The man unskilled in the path would ask the skilled man a question about the path, and the latter would say: ‘Come, good man, this is the path. Go along it a little way and you will see a fork in the road. Avoid the left-hand branch and take the right-hand branch. Go a little further and you will see a dense thicket. Go a little further and you will see a vast marshy swamp. Go a little further and you will see a steep precipice. Go a little further and you will see a delightful expanse of level ground.’”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白話說經:

低舍!我(佛)給你說個譬喻,大智慧者通常透過譬喻獲得深入的理解。

話說有兩個人結伴同行於一路,其中一人了解路線而另一人對路線完全不了解。於是那個不知路者對知路者說:『我想去某城、某村、某聚落,請指示我怎麼走。』 

當時,知路者即給他指路,說道:「先生!從這條路一直走去,會見到分岔路,請務必捨離左道,轉從右道繼續前行。不久之後,你會看到坑澗和渠流,同樣記得捨左道而向右行。最後會遇到一個叢林,還是一樣捨左從右,當你如此漸漸前行時,就會順利抵達某城了。」

本經緣起:

佛世時代,有一個名叫低舍的比丘,一次在食堂裡,告訴比丘們,說:「我對佛陀的教法無法瞭解,也對修行不感興趣,只喜歡睡覺,對於佛法只有滿滿的疑惑。」

此語一出,可說語驚四座,有些比丘更將此事告知了世尊。為了避免在僧團中引生不良典範,世尊當場評論低舍比丘的愚昧無知,並說到:「此人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節量,平常懈怠嬾惰,像這種不勤精進的人,是不可能對教法和修行感興趣的,這種人只會對教法滿心疑惑。」

雖然當眾批評了低舍比丘,但世尊依然慈憫他,請其他比丘把他叫到跟前,親自為他說法,破除他的疑惑。為了引導低舍比丘,世尊不僅耐心地透過問答開解他,而且還給低舍比丘說了本經的「指路喻」,最後還鼓勵他要好好致力於精進不放逸的善思正念中。

佛典人物:

低舍,是佛陀的表弟,出家後依仗自己與佛陀的關係,不僅放逸不精進,而且還不受勸誡。

雖然在本經中得到佛陀親自教誡與指導,之後卻又很快打回原型地依然故我,可謂本性難移,也難怪佛陀曾說他是「暫出還沒」墮於惡趣的比丘之一。

(關於「低舍」的資料,整理自「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什麼是「暫出還沒」?

《成實論》曾將「人與修行解脫」作四種分類,如下:

1)常沒人:指不習修行、不求解脫之人,常沈沒流轉於生死大海中。

2)暫出還沒人:生於世間,也知道要修行,只可惜善根不堅固,很快重蹈覆轍流轉於生死中,如本經的低舍。

3)出觀人:於生死流轉中,一心求出離,以熄滅貪瞋癡為志向之人。

4)得度人:顧名思義「得度無邊苦海」,修行成就,截斷生死之流,到達彼岸的賢聖人。

如理思惟:

不僅「修行路」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就連路口和關卡眾多的「人生路」,也不能少了明眼人的指引,由此可見「指路人」的重要性!

關於本經的譬喻,每一內容其實都有其特殊意義,如下:

1、不知路者:指的是「愚癡凡夫」。

2、知路者:指「佛、覺悟者」,走過修行路之人。

3、前見二道:說明了眾生對自己的去向產生狐疑。

4、左路:指「三不善法:貪、恚、害」。往左路走者,就是行「八邪道——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之人。

5、右路:指「三善覺: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往右路走者,就是行「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之人。

6、坑澗、渠流:指「瞋恚、覆障、憂悲」等負面情緒。

7、叢林:指非常吸引人的「五欲功德」。

8、城:指「涅槃」,「貪瞋癡」永遠去除,擺脫輪迴之苦。

在生活當中,我們免不了「引發負面情緒」的「人事物」,也避不開「誘發貪愛」的「五欲功德」,世尊於經中殷切提醒低舍比丘和我們每一個學佛人:「切記要捨左從右」!不論是令人懊惱的或誘發貪愛的,都不要忘記以「八正道」應對之!

生活應用:

如何把「八正道」應用到生活中?

人,苦痛的不斷流轉,根源不外乎「錯誤的觀念」、「偏差的行為」和「負面的感受」,佛教教理中稱為「三輪轉」,分別對應如下:

錯誤的觀念~惑
偏差的行為~業
負面的感受~苦

這三者,有著相互的牽引關係,只要其中一方被引發,在沒有有效對治的情況下,就會如輪一般地把其他兩方也帶動起來,如車輪般輪轉不息。

換言之,任何一方都可以成為「引發端」。比如說,「負面的感受」會把「錯誤的觀念」和「偏差的行為」引發出來,讓人不停地在苦痛與煩惱中翻滾。

有時「偏差的行為」也會成為「引發端」,一個頑強惡劣的習性(如:嫉妒),會牽引出數不盡的「錯誤觀念」,並換來述不盡的「負面感受」,依此類推。

「三輪轉」是痛苦的,唯有讓心中的「法輪」轉動起來,方能轉染成淨、離苦得樂。具體操作如下:

1、當發現自己似乎已經捲入煩惱漩渦中時,先把自己「急於處理/急於改善/急於糾正」的舉動暫擱一旁,用自己平日的修行方法努力恢復內心的平靜。【謹記:內心煩亂之際,都是最不適合處理事物之時。因為那時最容易「說錯話」與「做錯事」。】

2、內心稍微可以平靜了,再檢視一下:此次煩惱漩渦的「引發端」是什麼?是由「錯誤的觀念」、「偏差的行為」還是「負面的感受」所引發?

3、找出「三輪轉」的根源後,用「八正道」給予對治與調整:

a)以「正見、正思惟」取代「錯誤的觀念」,也就是「調整自己的觀念」。

b)以「正語、正業、正命」取代「偏差的行為」,也就是「糾正自己的行為」。

c)以「正念、正定」面對起伏不定的「負面感受」,也就是「安撫自己的感受」。

4、一個人若願意「調整自己的觀念」、「糾正自己的行為」、「安撫自己的感受」,使生命更為向上向善之時,其實就是「正精進」的表現。

5、最後,若有「善知識」作為諮詢的「指路人」,那麼「擺脫三輪轉」正可謂如虎添翼、左右逢源了!【然而,何謂「善知識」、如何才是「如法的親近」都有其應注意事項,以下有一個過去在紐約的演講,其PDF講義和錄音檔可供參考。】

🍀👇🏼👇🏼👇🏼🍀

主題:親近善士的重思

簡介:走在修學佛法的旅途上,善知識猶如長途跋涉中的嚮導。然而,怎樣才是善知識?而自己,是「親近」還是「依賴」,如何拿捏?最後,再聽一聽那利婆力的得度因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