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並不總是要說『是』或『給予稱贊』。 但是無論以何種方式表達,(您的)良善都不會被損毀或貶低。 無論您現在正在經歷什麼,它的信息始終是:表現原來的自己是被允許的 —— 做回自己。
Kindness is not always about saying yes or giving out compliments. But in whatever way it’s expressed, kindness never undermines or denigrates. Its message is always Whatever you’re going through right now, it’s all right to be you—to be who you are.
~ excerpted from Selected wisdom from sources old and new by editors
小語:
學佛以後,你是否曾被他人用『慈悲』一詞,道德綁架或情感勒索你?最常聽到的不外乎:『你是一個學佛人,應該要慈悲!』似乎沒有按照對方的意思或標準行事,自己真的就非常不慈悲。
慈悲,真的是如此嗎?慈悲,真的變成一個緊箍咒,被語詞、他人或自己的不正確理解而把自己約束得幾近窒息嗎?
任何人的慈悲與良善,並非單從外表的言行舉止就可以斷定的!反而,取決於此人行為背後的用心與動機。有些決定,從外表看起來難以理解,但內心深層與長遠考量卻是為他人、為大局的仁慈。
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你若真的擔心自己是否不仁慈,不妨先靜下來想一想:
(1)這個行動對事物的影響是偏向善多還是惡多?
(2)這個決定對自己與他人是偏向利多還是損多?
在人世間,我們無法面面俱到的表現純善或完全的自他得利,但至少要把對彼此、對事物的傷害降到最低。如此一來,你的決定或許無法滿足全體大眾,但自己也不失良善於自己、他人與大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