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簡單談一談『捨』⋯⋯

當我們渴望「快樂」或「沒有痛苦」,而又沒有如願以償時,我們就會經歷精神上的痛苦。「正念練習」旨在通過「平等受」來幫助我們棄除這種渴望。

We experience emotional pain when we crave either pleasure or the absence of pain, and don’t get what we want. Mindfulness practice is designed to help us abandon this craving by replacing it with emotional equanimity.

~ excerpted from What’s in a Word? Dukkha, by Andrew Olendzki

小語:

這一段文,讓我聯想到佛教中一個耳熟能詳的字——捨。

一般人看到『捨』,心態較積極的人會想到『施捨』,以利人造福社會為主;而較負面的人應該會想到『捨棄』,以斷除煩惱為主。不論是『施捨濟貧』還是『捨棄惡習』,兩者都是修行,沒有好壞對錯,畢竟『施』與『戒』都是不可忽視的修行。

其實,除了以上意思,『捨』字在佛法中,還有其他用途,比如說:

1)捨,用來形容一切法的本性時,有『諸法本性寂靜』的意思。

2)捨,用在描述心理現象時,有『平等、無差別』的意思。比如說『捨受』,其實就是『平等受』或『不苦不樂受』。

『平等受』是一種不傾向樂也不傾向苦的情緒,也唯有這樣不苦不樂的情緒狀態才能用來安撫內心的煩亂不安。

絕大部分『正念練習』的方法——念佛、持咒、觀呼吸、身體掃描等等,都是從『平等受』出發,安撫亂心一直到恢復情緒上的寧靜。

不妨為自己找出一個最容易帶起你的『平等受』的修行方法,以便在煩惱亂心之時,可以迅速而有效的尋回平靜安定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