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覺與不覺之間

有時候,我們以為走慢了,

其實是——風靜了,水清了,

第一次,看見另一面的自己。


       在修道的旅程上,我們愈是精進,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夠自覺。明明已經在觀照起心動念,卻總覺得還有許多習氣未除,盲點未破。這不是退步,其實正是修行深化的徵兆。因為唯有升起了某種程度的自覺,我們才會開始意識到「我還不夠自覺」。


       不過,我們也要留意:有時這樣的「覺得不夠」並不完全來自智慧,而是源自內心某種細微的完美主義傾向。當我們太渴望自己能時時覺察、毫無差錯時,反而容易對自己的過失太過挑剔,讓修行變得緊張、吃力,甚至不自覺地失去原本那份單純而喜悅的心。其實,真正的修行不求完美,而是願意溫柔地照見自己的不完美,並從中慢慢轉化。


若想更穩定地提升自覺,我們可以練習以下三個方法:


一、每天預留安靜的時間,練習「自問」而非「自責」

與其急著批評自己,不如靜下心來問:「我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這背後藏著什麼不安或執著?」這種溫和而誠實的探問,是引導我們深入真相的起點。


二、把生活當作鏡子,而不是戰場

修行不是與自己作戰,而是學會看懂每一個觸動內心的事件背後,藏著什麼未被看見的執著。當我們能在日常中觀照:「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生氣、焦慮或退縮?」便是在修行當中。


三、善用日常微小事件,練習即時的「內心標記」

當我們察覺情緒升起時,不需壓抑或急著改善,只要在心中輕輕標記:「我在害怕」、「我在比較」、「我想逃避」……這樣的標記能幫助我們停下來,看清自己正被什麼牽動。隨著練習次數增加,我們會越來越快察覺,越來越不被情緒牽著走。


      修行是一條長路,而自覺,就是我們內心逐漸點亮的燈。這盞燈不是為了檢查我們有多不夠好,而是為了靜靜照亮內心,陪伴我們走向真實與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