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不再入母胎--慈經中的一念深思

不為貪愛而來,

不為恐懼而去。

——隨願,不隨業。


          有人問:既然《慈經》最後說到“斷諸貪欲,當決不再入母胎”,而大乘行者發菩提心,為度眾生而願意生生世世來去,那麼,我們還能這樣念誦這句經文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問,

也引發我們對修行深意的進一步思考。


        從表面文字來看,大乘菩薩確實發願“不急證涅槃”,為了眾生而在生死中自在來去;而《慈經》所說“不再入母胎”,似乎意味著徹底斷絕輪回,再無生死。這兩者看似相違,其實不然。


        要知道,菩薩所願的生死流轉,並不是凡夫因貪欲無明所引起的被動輪回,而是以清淨大悲願力,主動示現在人間救度眾生。這樣的受生,不是因為被業力牽引,而是因願力得自在,且身心無罣礙。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經中所說的“不再入母胎”,可以理解為:不再被煩惱貪欲所系,不再隨業流轉而生,而非拒絕以願力示現人間(或餘道)。


        從更深的義理來看,無論是大乘菩薩還是二乘聲聞,修行最終都必須斷除貪欲。差別只是,二乘以斷煩惱自利解脫為目標,而大乘則以斷煩惱之後,回入生死,廣度無量眾生,以無上菩提為目標。因此,對於菩薩來說,念誦“斷諸貪欲,當決不再入母胎”,並無違背。所斷的是煩惱輪回之因,而不是慈悲願力的再來示現。


        總而言之,只要心中清楚明白:我們修斷的是無明貪欲的根本,而不是拒絕以願力度世;我們的“不再入母胎”,是指不再被動受生,而是自在隨緣現身。如此理解,即使發菩提心的行者,也可以安心地念誦《慈經》的每一句,並在慈悲與智慧中,踏實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