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轉依的含義是什麼?轉依與轉境相同嗎?若不同, 區別是什麼?
簡答:
「轉依(Skt. āśraya-parivṛtti)」是唯識學所用術語,用來說明「涅槃」——由於貪瞋癡永滅,身心(依*)起了轉化,轉化為超然的境地。
這可從「染淨依」和「迷悟依」的兩方面來理解:
「染淨依」:因雜染,而有生死流轉;因清淨,而有涅槃解脫。
「迷悟依」:對諸法真相迷惑不解,故有煩惱;了悟諸法法性——無常、苦、空、無我,故有解脫。
唯識學中談「轉依」又別為「轉捨」和「轉得」——「捨」諸障礙,「得」菩提智慧,即是學佛人成就「轉化」的最終目的。
如將「轉依」視為「果」,那麼「轉境」、「轉念」都可視為「因地上」的修行。
*依(Skt. āśraya):有依憑(depend upon)、支持(support)、庇護所(shelter)、地(base)等等的意思,此處可視為「身心自體」。
<切莫误解佛教>提到:「常樂我淨——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
請問:「我」是自由自在中的「我」是否有無我的意思? 請詳細的解釋「我」的具體意思? 為什麼用「我」字來表示自由自在?
簡答:
《阿含經》中,普遍提到:無常、苦、無我、不淨——以此說明身心與世間的不圓滿、不真實、不究竟。這是因為:世間的一切,是因緣所『生』,終究要依因緣而『滅』,有此生滅、變異和流轉,故稱為『有為法』。換言之,凡是有生滅的、有為的,都必然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
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超越『有為』,掙脫生滅流轉的牢獄與牽絆,體驗『無為』。然而,『無為(或涅槃)』本來就不能安立名字語言,不僅不能用心念想像,也不可能以言語表達去描述。
但這種超越生滅有無的『無為法』若完全不說(或只說『不可思不可議』),一般凡夫不僅無法想像亦難以信受,又如何會想要修證解脫呢?
為了讓福慧未具足的我們理解凡夫與聖者的差異,《大般涅槃經》<壽命品>中才以『常、樂、 我、 淨』方便的描繪諸佛最完美、最絕對的體驗(無為),一般稱為『四德』。
四德——
『常』:乃表示法身;不動之意 。
『樂』:乃表示涅槃;不生滅之意。
『我』:乃表示如來;自在之意 。(不受生滅有為所侷限,故說自由自在)
『淨』:乃表示正法;顯真之意。
相較於諸佛,凡夫之身心——
會變動壞滅,所以是『無常』。
會變老、變壞,所以是『苦』。
無法自主的控制其因緣生滅,所以是『無我』。
時而善,時而惡,常在邪正中搖擺,所以是『不淨』。
在相對的世間,我們一般周旋於『常•無常』、『樂•苦』、『我•無我』、『淨•不淨』的『相對論』中。把世間人事物執為『常、樂、我、淨』,從凡夫的本位稱為『四顛倒』,才有『無常計常、非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的訓誡。
然而,對於已經『超越相對•悟入絕對』的聖者們來說,『常、樂、我、淨』是『四德』,是站在『超越』有無、染淨、是非、對錯的『絕對論』來說的,所以稱之為究竟、真實、無二無別。
修學佛法者,不應一直追問自己何時成就『四德』,更不應懷疑『聖者(諸佛)之四德』,而是清楚認知凡夫有『四顛倒』。從發現自己如何受困於四顛倒的煎熬中,按佛陀所教導的解行二門精進起修,福慧將隨因緣增長,最終成就『四德』。
點擊閱讀原文:<切莫误解佛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