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自覺心源

提問: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文中提到:「學佛法,對佛法的自覺心源,修證中的特殊經驗,要能深信不疑,不要見世人不信而動搖。」
請問:自覺心源指的是什麼?

簡答:
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而「覺悟」或「解脫」之關鍵在於智慧的有無,而智慧又從觀察「自體身心」和「世間萬物」中得來。由此可知,「覺」是由自身的努力修行而獲得,成就之時即稱為「自覺」。如《雜阿含經》中,常以「未曾聞法能自覺法」來描述佛陀的開悟;也以「自覺喜樂」、「自覺涅槃」來敘述聖者的體證。另外,「自覺」一詞,有時候也與「自作證」搭配使用,意味「法」是可以親身體驗的。

至於「心源」,可以理解作自心的本來面目(本性)。如以下《法界圖記叢髓錄》 (卷3)就提到「自覺心源」:「問:無明何者是。答:不覺心是,以不覺故妄起分別。⋯⋯我今欲斷無明,先須自覺心源。隨心所起一切妄想,皆從不覺心生。今須知自心之本性——無生無滅無來無往。何得知?一切妄念忽然妄起,覺則不生。」

按以上引文之所述,「無明」即「不覺心」。若欲斷「無明」,行者先要「自覺心源」——須知「自心之本性」。而「自心之本性」,實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往」—— 空性。

如何得知「自心之本性」是「空性」呢?試想,若「心性」非「空性」,那麼妄心則永遠是妄心,那就恆常都不會改變。那麼凡夫將永遠是凡夫,根本沒有轉凡成聖的機緣。幸虧,諸法空相(性空),一切由緣而生,也由緣而滅。妄起分別之時,即是「不覺心」;妄念徹底消除之際,即明心見性。

佛法從修學到體證,由於從自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個人因緣去調攝乃至修觀,在最後的體證之時,也不會離於對自身心的洞察。所以整個修學到體證之過程與經驗都是非常個人(individual & personal),所以導師才說「對佛法的自覺心源」應「深信不疑」。

末了,南傳在「禮敬法(Homage to the Dhamma)」之時,一般會念: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anditthiko ak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tabbo vinnuhiti.」
其中,「sanditthiko」指:若用心學習和領會,佛法是可以此時此地而自證知的。
「ehipassiko」說到佛法歡迎大家來如實知見(come and see)。最後一句「paccattam vedittabbo vinnuhiti」更明白的提到佛法是智者所自覺自證的。
Sculpture by Rod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