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正見有助於抉擇

提問:
學佛人可以練養生功嗎?

簡答: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其優點在於很短的時間內可以接收到很多訊息與資料,缺點則是還沒有扎實的用功或消化,馬上又被另一個新知擠到腦後或陷入抉擇的兩難。

不要說養生功,即使是氣功、瑜伽等等,對已建立「正見」者,實是可以與自身原本的修行結合。把握箇中要領,從而取捨有益身心之處,並淨化、深化乃至廣化而修持之。

未建立「正見」者,不僅看不到其對身心的利損,更談不上如何將其變為修行並融入生活當中。往往在急著見功效的情形下,人云亦云地像追趕潮流般的接觸之。假以時日又不知從何聽到新「功法」,就自然又陷入該放棄還是該堅持的自我為難中。

佛法的修行著重於「內心」的轉化——心淨•眾生淨•國土淨,也可以視為「心靜•眾生靜•國土靜」。內心清淨了,不僅對身周遭有情眾生有良善影響,還會進而創造一個祥和的社會。換個角度看,能調伏自心達到寧靜的狀態,多少也有能力安撫身周遭不安的心,共創一個安寧的環境。

雖說著重「內心」,但佛教完整的教理中明顯的說明「有情眾生」是「身心結合體」——身與心共存。修「心」,也必須先從「身」著手。「色身」相較於「內心」,是較為顯了易覺察的;而介於身與心之間,另有比色身較微細的「呼吸」。

佛教的修行方法,即循序漸進地從粗到細——先調身(放鬆)、然後調呼吸、最後調心。

身------》息------》心

「身」若無法放鬆,如何能覺察「呼吸」的粗細入出長短呢?「呼吸」若無法正知,又如何能看到微細的「起心動念」呢?世間林林總總的功法,若沒有與政治扯上關係或騙財騙色,一般不是調「身」就是重於調「息(氣/呼吸)」,鮮少進而談淨化內心與開發智慧(轉迷成悟)的部分。

學佛人一旦聽聞某一功法,而無法把握其對自己的「身、息、心」到底有何調整上的助益,也不知道修練該法是否能成就或增上自己的「戒、定、慧」的哪一部分,我建議大家先好好地把正見建立起來。有正見才能抉擇出正行,進而展現正法於生活與修行中。

點擊延伸閱讀:有關佛教的「正見」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4.html

雕塑作品:Charlotte Gyllenhammar所創Double blind, 展示於Gothenburg Art Museum。

個人聯想:沒有正見者被同樣缺乏正見的人引導時,猶如彼此都被蒙著雙眼,相互捆綁糾結在一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