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勝益語

提問:
《為居士說居士法》文中提到:「3.勝益語:這是使人進一步的意思。譬如有人已能布施,應引導他更進一步的持戒;學了小乘法的,應引導他進學大乘,才是究竟。」為什麼說學小乘法的,是不究竟?

簡答:
提出個人淺見供大家參考:
1、導師此處的重點在於「勝益語」——說一些使人進步的話語,至於「舉例說明」是順應當時的時地人因緣,或許不盡圓滿,但絕不會貶抑解脫道的修學。

2、以上的這一段反而引發我的反思:我平時有沒有好好地善用自己的口業?我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不論勸勉還是呵責,其中「增益」多還是「減損」較多呢?在勸人向上時,我有沒有善於觀察各因緣——自身的善巧、對方的接受程度、時間和地點是否適宜等等。

3、從世間的角度來看事物,總是離不開層層比較。「比較」的目的若是為了貶抑他人固然不好,但「比較」是為了生命的昇華和社會的發展,並無不可。

4、導師在《佛法概論》的「自序」中提到:「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由此可知導師對教法的主張。
佛法,其原貌就是佛法,沒有大小對立之分;但流傳中的佛法,隨著祖師大德按修學者的「願」與「行」歸納整理,才出現了「小乘」與「大乘」的說詞。

5、不從貶抑的立場來比較究不究竟,大乘突顯了「深願」和「廣行」。舉個淺顯的譬喻來說:有兩個知識淵博的博士,一個只是醉心於自己的研究,另一個則投入於教學與啟發更多的學眾。世俗一般人或許會從自己的本位和價值觀,去比較他們兩人對社會貢獻上的究竟不究竟。您怎麼看呢?

末了,修行絕不是簡簡單單此生就能完成的事,是需要生生世世的不斷努力去達到圓滿。學佛人只要用心觀察因緣的無常變遷、錯綜複雜乃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不可思議,就知道把握當下的老實修行才是重點。

我完全認同世尊所說的解脫道和菩薩道,由此二道而存在著佛教界共同承認的聲聞和菩薩,因此對學佛人的修學選擇絕對尊重。

只希望大家不要一直停留在凡夫的本位去比較聖者的高下,更不要為了佛友間不同的選擇而引生不必要的教內紛爭。撇開宗派傳承的歧異,試想一想佛陀的本懷——世尊想帶給世界人類的是什麼?

Erik Werenskiold, Ray of Sunlight, 1891 @ Gothenburg Art Museum

個人聯想:當我們幼小不失天真時,見到不開心的人,都會不假思索由衷的給予關懷。長大了或學佛了,這一能力似乎不知所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