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易行道?難行道?

提問:
為什麼說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是容易修行嗎?為什麼容易修行?那什麼法門是難行道呢?

簡答:

《大寶積經》中提到:「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釋尊)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導師在《淨土與禪》的<易行道與難行道>中引用此文並提出:「釋迦以“下度眾生”為行,彌勒以“攝取淨土”為行。這即是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差別。

再者,明顯指出修道有難有易的,是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

從以上兩段引文可略知——
難行道:直接以「度眾生」為修行所緣,需「勤行精進」。
易行道:先以「求生佛國淨土」為著力點,以「信」入門。

所以,對於「易行道」導師在<廣大的易行道>明確的指出:「這一切,都是念佛;都是內心的觀想( 勝解),不待外緣,所以最為易行。」換言之,「念佛法門」之所以是「易行道」,因為只需攝心管好自己,不受外在人事物牽纏。「難行道」(又稱「正常道」),一般以「六度四攝」為門,為了拔除眾生的苦,而需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談到這裡,大家不要妄生分別以為:難行道 勝/劣 於易行道。正確的理解,當如《華雨集•二》<信方便的易行道>所說:「重信的易行道,重悲智的難行道,並不是對立,而只是入門有些偏重而已。

行者對於此二道的抉擇,乃是出發於各自在行道上的偏重有所不同,當然與過去世累積而來的福德、智慧、法門的相應與熟練,也有著密切的關係。信行人從「信」出發,法行人(悲行人)*從「悲智」入門。文中指出:易行道行者「以易行道消除惡障,即能助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難行方便,達到成就信心。

學菩薩行,應如《大智度論》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前者「多為眾生」,故屬「難行道」;後者「樂多集佛功德」,屬於「易行道」。

然,大家也不要僅從字面上的「難」與「易」,而錯以為「易」比較輕鬆或不需什麼功夫就可以成就。當知:不論世間的士農工商,或出世間的修行證果,若少了積極、努力與用心,都不可能不勞而獲的。因此,尊重和隨喜他人的修行法門,至於自己的修持則要一步一腳印的用心耕耘。共勉之!

=-=-=-=-=-=

按:關於「行者類別」,一般只別為「信行人」和「法行人」,北傳佛教特重「慈悲」,故有「悲行人」之說。悲心——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而承擔弘法(智)利生(悲)之偉大事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