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生活即修行

提問:
<切莫誤解佛教>文中說到:「元、明以來佛教趨向混合;於是編集的課誦儀規,具備各種內容,適合不同宗派的修學。其實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此中「元明以來佛教趨向混合」是什麼意思?

簡答:
在漢傳佛教中提到「做早晚課」,大家一般上會聯想到在寺院中所用的《佛門必備課誦本》,此中「朝時課誦」始於「香讚(寶鼎香)」,繼而「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等。

這種集合了咒語、心經(般若系)乃至淨土經的「課誦本」,其實是受到了「元代佛教(1260-1368)」及「明代佛教(1368-1644前後)」的影響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邀請西藏地區的名僧帕思巴東來;即位後,尊奉他為帝師(類似國師),命其掌理全國佛教,兼統領藏族地區的政教。元代的佛教在喇嘛僧的管理下,有著濃濃的密教色彩。

明代政權建立之時,由於經歷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轉而支持漢地傳統的佛教各宗派,導致喇嘛教在內地漸衰,而禪、淨、律、天台、賢首諸宗又逐漸恢復發展。因此,我們當今所流傳的課誦本,就如 導師文中所述:「具備各種內容,適合不同宗派的修學」。

初學佛法者,由於想做修持功課但又無從下手,故可以按照古德所編的課誦本,量力作為學習的參考。至於久學者,一旦把握了修學要領,或釐清自己想學習的宗派,實可按照自己的能力與所好,規劃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功課

對於做早晚功課,導師才會苦口婆心的叮嚀:「其實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在家學佛,決不可因功課繁長而影響家庭的工作。」實值得大家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