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考量:早晚功課的時間不在於「長」或「多」,而在於「專注」與「真誠」等等提高質量的因素。
2、偏好考量:好動者,可先以拜佛、念誦入門;好靜者,可先從靜坐、抄經起修。
至於「內容編排」方面,以下剖析傳統的早課內容,與大家一探古德編排課誦內容的用心:
A、香讚:重點在於「供養」三寶和龍天護法,而最上的供養並不是燒最頂級的沈香,而是每一個學佛人的「戒香」——德行。換言之,課誦本中的「唱香讚」、「燃香」的環節,是提醒著大家以自己的戒行——依法奉行——來供養三寶。這樣的供養,方是最上、最真的供養。
B、持咒:眼觀鼻,鼻觀心,一心專注於咒語/真言,目的在於培養「定力」,讓散亂、躁動的心,漸而柔軟平靜下來。(南傳佛教一般以安般念、佛隨念、慈心觀等等業處來安定身心。)
C、誦經(如:心經):用安定的心,誦讀經文,依文觀照。猶如世尊現前為我人說法,字字珠璣破除我人的無明,句句妙語開啟我們的智慧。
D、懺悔:有時心中有一些不安,或因過去無知而造下錯誤,懊悔和遺憾積留與心中,久久揮之不去。此時,學佛人亦可加修「懺悔」——懺除罪業,改往修來,
E、皈依:如此依「戒」而得「定」,依「定」進而發「慧」的增上學習,實從「三寶」真實功德而來。學佛人深感此功德妙用,必願意發大心皈依三寶——願自己與眾生皆能——體解大道、深入經藏、統理大眾。(南傳佛教一般上先「皈依」、受「五戒」,再進行誦經等等儀軌。)
F、發願:學佛以——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智慧過活)——作為修學目的。志願越清楚,行動就越有力。(這常見於北傳佛教的課誦中,但也有因為「回向文」與「發願文」相近,而省略此項。)
G、回向:佛法的修學強調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將自己修學得來的功德,分享給一切有形無形的有情眾生,但願與我人有緣的眾生皆能離苦得樂,化煩惱為菩提。
不論是「先皈依再做功課」,還是「功課結束後再皈依」,然修學內容絕不離持戒、修定、開發智慧及回向,而形成「EABCG」或「ABCEG」兩類型的修學模式。至於是否加入「懺悔」和「發願」,則視該學佛人之所需而增刪之。
再者,有些人會因為種種過去的不圓滿業,而無法順利的進入以上的修行。有類似情況者,可以先主修「懺悔」,按照「DEG」或「EDG」的修學模式,讓自己的修行障礙越來越少。
總而言之,「早晚二課」是——放鬆身體、抒發情緒、整理想法、培養善習(慣)——的有效方法。其沒有一定的模式或所限定的時間與數量,重點僅在於養成認識自己、整理自己、調整自己的好習慣,以便更有慈悲與智慧去面對生活中的大小考驗。共勉之!
另可點擊參考<六次行五悔法>一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