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慧學概說>中「慧的究極體相」章節中說到:「四、理智平等:真實智慧現前,即證法性深理。約名言分別,有能證智、所證理,但在證入法界無差別中,是超越能所的,所以真實智慧現證時,理與智平等,無二無別。如經中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試闡述之。
簡答:
真如(真智慧,亦稱「如」)的體現,理應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不可議」的。但為了讓初學慧者有概括性的認識,該章節從四個面向——信智一如、悲智交融、定慧均衡、理智平等,來說明真如智慧顯現時的面貌。
四個面向中,不論那一個,無非環扣於不落二邊的中道。以通俗語言來說,就是平衡點的拿捏,把看似相對的二法從而導入絕對的境地。如說:「信」與「智」的培育需漸而達至平衡點,因為「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除了「信」與「智」,修學者若要體證真如,「悲」與「智」、「定」與「慧」乃至「理」與「智」的平衡點之拿捏或超越彼此的相對性,皆是不容忽視的。
在「理」與「智」方面,前者指的是「所證理」,後者是「能證智」。「所證理」指的是所有相關的「法性」或「理則」,「法性」如空性、無常性等;「理則」如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
「能證智」指的是能知、能見、能證之「心」。將這「心」名為「能證智」,即意味已是去除煩惱、破除無明,故稱為「智」而不名為「心」。
真如顯現時,「所證理」與「能證智」必然是「平等無二無別」的,為何呢?若證入法界時,還有「理」與「心(智)」之差別,或說還有「能證心」及「所證理」的相對性,那麼就不會是真如智慧了。
沒有「超越『能』『所』」,「(能知)心」與「(所知)理」是相對而假立的。其「能知的心」,不能稱為「智」,因為有可能只不過是世俗一般的「識別心」,也有可能是夾雜煩惱的「分別心」。其「所知的理」,自然也不能被稱為「所證理」——真如,因為那只不過語言文字、思考想像的道理。
真實智慧現證時,將如經中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所證理——真如」之外,不別有「能證智」;「能證智——智慧心」之外,絕不別論「所證理」。「如(理)」與「智(心)」,平等無二無別的顯現。換言之,若能見「真如」,其心必是「智心」;同樣地,能生「智心」,所見所知必然是「真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