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簡答:
「觀境」,指的就是修觀的「所緣(境)」。人,之所以會起心動念,必然是面對境界而起。貪心會生起,是因為引發貪心的境界(所緣)現前;妒忌會生起,那必然有令人妒火中燒的境界出現。
現在若要讓自心對「佛果功德」起甚深信解,自然需要以佛果功德作為修觀的所緣境。可惜佛陀離我們遠去已超過2500年,我們在沒有辦法親見佛陀、親聞法音的情況下,唯有「以古為師」——按照祖師大德在經論中的描述,將佛果功德根植於信念中。
信解佛果功德的方法,大可從以下三方面,由淺入深地在心中建立起來:
(一)將「佛陀傳」作為自己的床頭書:每日入睡前重讀數頁,以耳濡目染、溫故知新的方法,讓自己的內心漸次地靠近佛陀。透過字裡行間貼近佛陀對眾生的關懷,讓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融入自己的身心,化成自己堅定的信願——信佛道可成,願成佛道。
(二)反覆憶念佛陀名號,同時理解名號中所蘊含的意義:以每一尊佛共享的「佛十號」為例——除了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反覆念誦而外,假以時日更應一一了解每一名號的意義,從而掌握佛陀的功德。若以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主,則應理解此中有「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涵,這也是觀佛功德,起深信解的途徑。
(三)從古今中外的經論及註解書中,掌握佛陀的功德:南北藏傳佛教的著作中,都有佛陀果德的記載與敘述。了解後,以凡夫身相比較,不論德行、定力、智慧、悲心或善巧,都能加深我們對佛陀的認識與景仰,並堅定我們對佛陀的信念。
不論是佛陀應化事蹟、佛名號的理解或是經論註疏中有關佛果功德的描述,隨著時時憶念,必能增長對佛陀果德的信解。這樣的修學,約淺顯說能安定亂心,深入則有助於定慧的建立,故不容忽視!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