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境受到考驗時,常聽到這樣的勸說:「你會遇到這個人這個境,肯定過去你曾如此對待過他,所以要放下,不要去爭不要去打官司,要相信業果。」這樣的認知,有問題嗎?
~》放下,確實是最終的目標。但在大談「放下」之前,有些細節不可不正視,以免落入「姑息」、「逃避」、「壓抑」之嫌。
~》真正的「放下」來自「接受」。這不是盲目、無奈的接受,而是經由反思、考量、盡力後而做的「接受之決定」。
~》反思:整件事情的形成、彼此應負起的責任和應作的努力。
~》考量:有沒有彌補的時間、空間及人事因緣?採取行動與否,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沒有利益?應對有何利弊?不應對又有何利弊?
~》盡力:自己所能做的努力是什麼?是否有多方諮詢專業者或有經驗者,讓自己有較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經以上過程後,再談「放下」與否,依然不遲。再說,若真「相信業果」,自然也不會罔顧自己該盡的責任和該努力的義務,就不經思索的放下。
年前發生一件重大刑案,一名教授被吸毒者亂棒打死,他的太太是一位佛教徒,在太平間時她對先生說,我們原諒那個人,你安心走吧!事後她也沒有再追究這個歹徒,我很佩服那位太太,當下選擇原諒,這是深信業果的表現嗎?
~》那位太太的釋懷,是值得學習的。但是不是因「深信業果」而放下,旁人無法只從新聞或文字報導去妄作評斷。
受到欺凌、不合理對待而不反抗,這樣的「忍氣吞聲」即是在修學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
~》「忍辱」而沒有「般若(智慧)」的引導,如此盲目地忍氣吞聲,絕對不是菩薩的修學,而且也不能擺脫/轉化煩惱。當一個人的修學,無法令其從熱惱的此岸游向清涼的彼岸時,怎麼能稱為「波羅蜜多」呢?
要如何才能真正深信因果?
~》回到當下,善心當下換來喜悅,惡心也同時引來不安,因果關係了了分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本來是毋庸質疑的,但是經歷時間的遷流和空間的轉換,在歷經不同因緣錯綜複雜的關係下,從因到果的必然關係,有時候會不明顯,但絕不表示「沒有因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