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當某人轉世的時候,除了其自己的「阿賴耶識」以外,是否其「第七識——末那識」也從此人的今生轉到了其來生?「第七識——末那識」是否在六道的衆生都有?
簡答:
(甲)心可按功能列為數類
有情——是由「身」與「心」構成,有「物質層面(肉體)」及「精神層面(心識)」。
人的「物質層面(肉體)」,也稱為「色法」,按其功能與結構可劃分為「眼、耳、鼻、舌、身」(有些學派還會提出男根、女根、命根等等)。除了人以外,世間上還有結構較為簡單的有情,沒有「眼、耳、鼻、舌」但僅有「身根」。
如「物質層面(肉體)」,人的「精神層面(心識)」也可以按其展現的功能而做出劃分,如把人的「精神層面」按功能劃分為:
(一)領納——受
(二)取像——想
(三)造作——行
(四)了別——識
說到「識」,又可按照有情的諸根劃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此「六識」都有「了別」的作用,但細分其功能:「前五識」屬於「粗了別」,「意識」則是「細了別」。
然而,眾生的心識除了做種種「了別」以外,另有其他功能,如:儲存(記憶——業的儲藏)、在入深定或深度昏迷之時延續生命令根身不至於敗壞、負責此生生命的終結(死)、負責下一期生命的開始(生)等等。這些「心識」的功能,不僅僅有別於「領納、取像、造作」,同時也並非「眼識乃至身識」所能執行的。
舉「陷入深度昏迷的人」為例,其生命跡象仍然持續著,也就是說仍在呼吸、有心跳、有正常體溫,這一延續生命的功能,能說是由「領納——感受」執行的嗎?能說是由「眼識」或「身識」執行的嗎?受、眼識或身識等等,各有其各自的功能,但絕非負責「延續生命」。
《阿含》只提到「六識」,「延續生命」這一功能既然不可能由「前五識」執行,那只有由「第六意識」來執行。換言之,在《阿含》的教說中,「第六意識」不僅僅負責「了別」,還負責「延續生命」、儲存(記憶)等等各類功能。
進入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時期,論師們即從原有的「六識說」,按照「心識」的功能列出種種心,如「赤銅鍱部」提出「89心」、「唯識學派」提出「八識」。不論各學派提出多少心識,學佛人應知:(一)心的數量可以別異,但究其根源一切有情不過是「身」與「心」的結合體;(二)列出諸心旨在敘述心識的各種功能,以讓學佛人更易掌握「心」的微細與奧妙。
因此,唯識學派的「八識說」,不應把「八識」看成是一個個實體的八個心,而是同一心識呈現不同的功能。如此一來,在輪迴轉世之際,就不會生起「只有第八阿賴耶識」輪轉到下一世的見解。
(乙)「第七識——末那識」的功能
若正確了解「第七識——末那識」的功能,「其是否在六道的衆生都有」的疑慮就能不攻自破。那麼,唯識學派所說的「末那識」到底是什麼?且具有什麼功能呢?
淺顯的借用當代心理學的語詞——「潛意識」來說,「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猶如「冰山理論」所說的「隱藏在水面下的潛在意識」。
按佛教所說,每一識都有自己的所緣,「眼識」以「色塵」為所緣,「耳識」以「聲塵」為所緣,依此類推,而「末那識」則以「阿賴耶識」為所緣。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前後生滅相續不斷,前前後後看似一樣,而「末那識」因此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
此「能執著」的「末那識」及「被執著」的「阿賴耶」,都是「無記」的,也就是不能說為「是善」或「是惡」的。這是有別於「第六意識」的,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起了別時,有時是善心相應,有時是惡心相應,當然也有無記心相應的時候。
說到「無記」與「有記」,不妨以「無意圖(unintentional)」和「有意圖(intentional)」來略作理解。
說「末那識」為「能執著」,這與我們由「第六意識」了別以後所生的執著,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一般所說的執著,是「有意的」、「有計畫的」、「經思慮的」,這能引發我們的貪瞋去造作強而有力的輪迴受苦之業。
至於「末那識」的執著,同樣是稱為「我愛」,但卻是「無意圖」的,在「無明未轉明」之前,極其微細地(可說是觀念上的)——把「阿賴耶」看成「實我」。
除了「愛」,「末那識」仍有「見、慢、癡」等特性,同樣地,從「末那識」所生起的「我見、我慢、我癡」也必然是「無記」的。試思考以下情況來加深對「末那識」的理解:
(一)刻意生起的「偏見」(intentional bias)相較於 下意識就存在的「無意圖偏見」(unintentional bias);
(二)刻意生起的「傲慢」(international arrogance)相較於 下意識就存在的「無意圖自我優越感」(unintentional supremacy / noteworthiness)
(三)因不學習或錯學而生的「愚癡」相較於 下意識就存在的「愚癡」
就因為這些「執有實我」的微細煩惱,眾生會自然的生起以下「無意圖」或說「非惡意/非善意)的
(一)自我保護(約好的面向說);
(二)偏愛/不平等心;
(三)自我優越感
更重要的,眾生之所以是凡夫,缺乏聖者的智慧,也就在於:認定有一個「實我」而無法接受「無我」、「空」等真相。
無記的「末那識」相較於「阿賴耶」,前者屬於「能執著」,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阿賴耶」則被稱為「無覆無記」。「覆」是「煩惱」之意,因為「末那識」仍與「微細煩惱——見、愛、慢、癡」相應,所以被稱為「有覆」。
如此認定有一個「實我」的情況,豈不是普遍於六道眾生嗎?由於無法勘破「我」的根本錯見,六道眾生因此而稱為輪迴中的凡夫有情。當有情仍在輪迴,無法體悟我空與法空之時,會不具「末那識」的「執持」功能嗎?說一切仍在輪迴的眾生有「末那識」,應不為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