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跨越災難(Beyond catastrophe)


副題:Covid-19危機平息後,我們可能會成為更好的人。

按:本文原文是英語,個人覺得寫得非常好,值得一讀與學習。為了讓不諳英語的學佛人也可以同沾這一份法喜,粗略的節錄翻譯與大家分享;譯文中不免加入一些語詞,以助理解,並無竄改作者原文的意圖。懂英語者,請閱讀原文,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閱讀完本文之後,大家不妨想一想:「在這疫情當前,我如何表現並落實佛教的『六度』法門?」

譯文節錄:

佛教雖然沒有告訴我們關於病毒學,公共衛生或如何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任何信息。但卻能讓我們從此次的疫情中有所學習,好比說:如何在疫情中更好地為他人的生活、生命做出貢獻(付出),以及如何通過對疫情的反思,來培育我們的智慧與德行。

(一)正觀「苦諦(諸受皆苦)」

四聖諦的苦諦,是佛教思想核心和實踐基礎。許多人在初次聽到「諸受皆苦」時,都認為佛教是悲觀的,更糟的是,有者還誤解佛教的「苦諦」是否認世界是充滿善與美。

此次的疫情,將引領我們更深層的去理解佛教的「苦諦」(諸受皆苦):

1)我們感知「苦」是因為「別人在受苦」。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知,是因為這次的疫情讓我們不約而同的看到、聽到、意識到他人的苦難,並為他們擔憂⋯⋯

2)我們感知「苦」是因為「發現幸福快樂並非永恆」。 此次的疫情,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此時享有的健康和財富,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消失無蹤。

3)我們感知「苦」是因為「發現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命運」。我們的生活受制於無數的因與緣,此次的疫情同樣讓我們深知:因緣一旦變化,就會隨時改變或終結我們的生活。

此時此刻,若能對疫情造成的巨大痛苦生起正觀與正思惟,實可以激發我們在疫情之後,將這「苦諦(諸受皆苦)」的正確觀念牢記在心。

(二)正觀「因緣和合」

佛教在強調萬物的「無常」的同時,也重視萬物的「相互依存」。

此次的疫情不也提醒了我們這個事實?

幾個星期前,一直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希望(憧憬)、健康和繁榮」一時之間消失了。他人的命運也不可避免地,改變(影響)了我們我們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只有等疫情完全消失過後,我們才能恢復健全或幸福的生活,然而,這復甦不僅僅只在自己的社區,而是全世界!

無常和相互依存(因緣和合)不僅僅是事實,而是深刻普遍存在的真理,即使疫情過去了,我們也必須牢記在心。

(三)以「六度」面對疫情

為了堅定無常和相依互存的信念而不落入悲觀或沮喪中,我們要向周圍的人敞開心懷,共同分擔苦難。無論他們是誰,都應以友善和關懷的態度來回應他人。

透過改變自己的思想、態度和行為,我們可以成為「解決苦難」的一份子,而不是「問題的製造者」。

但是如何應對?我們又如何利用這個疫情危機中改變自己? 
讓我們培養佛教所提的六波羅蜜(六度)法:

1)布施:適時向我們周圍的人提供物質、情感上的支持和社會幫助。

2)戒行:通過對周圍情況的覺知,使自己變得更加敏銳,提升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人事物)應對模式。

3)忍辱:透過耐心,減少憤怒或喪失信心的舉動,使自己能夠冷靜地付出,對周圍的需求做出有益的回應。

4)精進:通過(不忍眾生苦)的正願,確保我們不會為(苦難的世間)失去希望或因此灰心。

5)禪定:我們不需要「定課禪修」,但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一天中不斷反思、整理思緒、堅定信心,覺知「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所做的事情」。

6)智慧:以上的練習,將有助於我們開發「自利利人」的智慧。

「六波羅蜜(度)」的練習,不僅可以促進我們個人的成長,還可以幫助我們有益應對這次的疫情。「六度」使我們有情眾生之間,成為彼此更好的朋友,互相照顧。

Covid-19疫情確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明智的話,可以利用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點擊閱讀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