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浣滌乳母衣


雜阿含103經:

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9經:

“Suppose, friends, a cloth has become soiled and stained, and its owners give it to a laundryman. The laundryman would scour it evenly with cleaning salt, lye, or cowdung, and rinse it in clean water. Even though that cloth would become pure and clean, it would still retain a residual smell of cleaning salt, lye, or cowdung that had not yet vanished. The laundryman would then give it back to the owners. The owners would put it in a sweet-scented casket, and the residual smell of cleaning salt, lye, or cowdung that had not yet vanished would vanish. 

緣起:

當時,差摩比丘身懷重病,諸比丘便遣派陀娑比丘前去慰問。陀娑比丘即代表眾比丘,來回差摩比丘的住處,除了關心其色身的狀態,也關心其道業與修行。

然而,當差摩比丘提到:他可以觀察五蘊非我、非我所,但卻還不是「漏盡阿羅漢」之時,眾比丘顯得額外詫異,認為「已能觀察五蘊無我、無我所」但卻還不是「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是極其矛盾之事。

原本是透過陀娑比丘來回傳話的,但為了給眾比丘說明清楚、排解矛盾,差摩比丘竟忘了自己的身苦病苦,而拿著拐杖前去見眾比丘們,並以以上的「浣滌乳母衣」之喻給大家解疑答惑。

當差摩比丘如此賣力的從病床起來,拿著拐杖去給眾比丘說法之後,他不僅「心得解脫」,而且還「身病悉除」。

此中更為有趣的是,眾比丘也在此時忙於解釋說明:他們先前對差摩比丘所提的「已能觀察五蘊無我、無我所」但卻還不是「煩惱斷盡的阿羅漢」之說,其實並不覺得矛盾,也不會匪夷所思。

換言之,當陀娑比丘傳話告知之時,他們其實早已了解,也為差摩比丘的成就感到歡喜,故意認為有矛盾並不是為了觸惱生病的差摩比丘,而是想激發他的微妙辯才,讓大家得以重聽他的殊勝法音。

在佛陀時代,有這樣的同參道友,如果你是差摩比丘,會不會啼笑皆非(臉上三條線)呢?不過話說回來,眾比丘的這一刺激,不僅可以重新感受差摩比丘的無礙辯才,還出乎意料的把差摩比丘的身病給「激」走了,豈非一舉多得!

智者因譬類得解:

(一)乳母衣:

過去照顧嬰兒時所用的布料,很容易被嬰兒吐出的奶汁、口水或排泄的糞尿給弄髒,南傳只提「弄髒了的衣料(a cloth has become soiled and stained)」。這個易於弄髒的布料或衣物,喻指我們的「世俗心」。這「世俗心」在無明的驅使下,時而被貪所染、時而被瞋所染、或被嫉妒、猜疑等煩惱所玷污,就像易髒的乳母衣。

(二)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

過去人們以「灰湯」清洗髒衣,和現代人用洗衣粉、洗衣劑滌除污垢,雖然工具、方法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把衣服洗乾淨。只不過,清洗乾淨後的衣物,仍然會留下「餘氣」。

衣物雖已經洗淨但還留下一些味道或痕跡,喻指修行人已經成功透過修行擺脫了世俗心,轉凡成聖,成就「出世間心」。這意謂,聖者不會再被世俗的種種煩惱所染污。

然而,「初果(聖者的最初階段)」畢竟還不是「最究竟的四果阿羅漢」,或可說「登地菩薩」畢竟還不是「成就佛果」,所以才以「衣物雖已經洗淨但還留下一些氣味」而譬喻之。

(三)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

差摩比丘雖已能觀察「五蘊非我、非我所」但依然還不是「漏盡阿羅漢」,原因在於他還有「微細的煩惱——我慢、我欲、我使」還未斷、還未知、還未離、還未吐(棄)。

若要達成最究竟的四果阿羅漢,差摩比丘需要加強其對五蘊的「正思惟」、觀察「一切法都在生生滅滅的過程中」,所以他於經中對眾比丘說到:

「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此集(生起),此滅(滅去);此………………,此集(生起),此滅(滅去),於五受陰(五蘊)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為了簡單明瞭的說明「增進思惟」(加強對五蘊的「正思惟」)及「觀察生滅」(觀察「一切法都在生生滅滅的過程中」),雜阿含103提到「種種雜香薰令消滅」而南傳22相應89則說「放進一個有香味的箱子裡( put it in a sweet-scented casket)」,目的皆在於「薰香」以去除遺留下的「雜氣味」。

換言之,「薰香喻」提示了「增進思惟、觀察生滅」的重要性,即便是已經「轉凡成聖」,還是要持續地加強對五蘊的「正思惟」及觀察「一切法都在生生滅滅的過程中」。聖者都如此了,更何況還在輪迴受苦的凡夫,能對「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掉以輕心嗎?

生活應用:

雜阿含103所提的「餘氣」類似我們常說的「習氣」,唯不同的是:本經所指的是「聖者們所遺的微細煩惱(也可說「聖者們的習氣」),這與我們凡夫的粗重煩惱、頑固習氣是有著天壤之別。

然,為讓自己得以更貼進聖道,期有朝一日得以加入聖者們的行列,我們應當開始正視自己的「粗重煩惱、頑固習氣」,每一天靜坐後或入睡前,不妨問一問自己:
1)今天有什麼「頑固習氣」流露出來了?
2)這一習氣與哪些「粗重煩惱」相對應(相關)?
3)自己有什麼修行方法可以用來對治它們?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